浑厚华滋见精神
—王翚及其《为东翁仿大痴笔意图》
尹光华
中国绘画史上被时人称为“画圣”的,除了唐吴道子之外,大概就数清代的王翚了。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赞誉未免过了些。但就有清一代人们的欣赏习惯而言,王的绘画才能,确实似云表奇峰,卓然而立的。
王翚生于绘画传统悠长深厚的江苏常熟,四代相传的绘画世家,山川钟灵,环境熏陶,从小就崭露出他的绘画才能。十九岁时,他被乐于提携后进的王挪发现,收为弟子,把他带到太仓自己家中,“先命学古法书,数月,乃亲指授古人名迹稿本,遂大进。”后王挪“将远宦”,又把他推荐给当时的画坛盟主王时敏,时敏一见,惊叹曰:“此废客师也,乃师废客耶?”于是他又在王时敏的带领下,遍游大江南北,遍临古今名画,画艺颹颹直上,有一日千里之势。王翚青年时代临的古画,已完全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古今能与之颉顽的大概只有三百年后的张大千一人而已。但王翚作伪,似比大千更有古气。当时便有人指出,石谷“仿照宋元无微不肖虽老于鉴别,亦不知为近人笔。”(周亮工《读画录》)古今收藏家,包括一些善鉴的巨眼,上当而收进他的伪古画者为数不少。至今一些博物馆中仍有一定数量的这类“古画”。善于作伪以之很自负的张大千是不能以“古今第一人”而专美于后的。
然而临古功力如此之深的王翚在三十岁以后便开始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即使在画端题上“仿某某笔”、“法某之意”,但在熟悉中国绘画史者的眼里,一望而知这是王石谷的作品。近百年来,一些激进的美术史论家复以“四王”无个性无风格而贬抑之,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较之其它“三王”,王翚的学习传统,不囿于董其昌划定的南宗范围,而是南北诸家无不研习,终于集其大成,自出机杼。对此,恽南田有这样一段话评价他:“古今来笔墨之至龃龉不能相入者,石谷则罗置之笔端,融洽以出。”王翚自己也认为这是“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自信,却非自诩。
较之其它“三王”,王翚是比较接近自然,关心生活的人,有时能画一些目识心会的“写生”。南北兼容加上生活的体验,使他的构图能力又大大超出了其它诸家,弥补了作为一个文人画家的缺憾。如今流传的他的长卷巨幛,往往重岭叠壑,村舍罗列,蹊径映带,可游可居。总能密不嫌其繁,疏不厌其虚,笔法与章法却又协调亲和,没有勉强之处。正是这样的能力,使他在六十岁时奉命主持《康熙南巡图》时能绰有余力的完成这些煌煌巨著,既得到皇帝的赞赏,又使合作的同侪满意。
王翚的中年朝代,凭藉自己出众的才华,在钱谦益、吴梅村及老师王时敏、王挪的大力揄扬下,已经“声名惊爆海内,远近丐求者户外履满。”到了晚年,更是疲于应酬。故他七十左右的作品,往往粗疏简率,未免枯硬之病。(当然其中也夹杂一些学生代笔之作)和他早、中年的丰腴苍厚相比,缺少了耐人把玩的韵味。而到八十以后的暮年,忽又熟极反生,一种苍莽浑朴之趣又融进了笔端,选就了他一生中又一光辉时期。
《为东翁仿大痴笔意图》作于康熙三十年戊寅,王翚时年六十七岁,正是他完成《南巡图》春风得意之时。但与他当时的泛泛酬应之作不同,此图不仅构图饱满,而且皴染缜密,气韵兼备。不只发挥了他善于布局的长处,设色也竭其能事,淡墨烘染后以赭色提醒,明亮清新,使本来拥塞的画面有了通透之感,真正做到了王翚自己所说的“繁不可重,密不可窒,要伸手放脚,宽闲自在。”画上自题:“山川浑厚,林木华滋。”用“浑厚华滋”来评价这幅画,当不过分。
王翚的画,自清代乃至民国,往往与宋元同值。去年,他的一幅《山水》手卷,曾在某拍卖会上以六百余万元被识者购得。可见他的绘画不会因为某些人的贬损而丧失其自身的魅力与价值的。
题识:山川浑厚,林木华滋。康熙戊寅春三月朔,仿大痴道人笔意,恭呈东翁老先生教正,古虞王翚。
阴山工作室:此作历经多次拍卖,名称均为“山川浑厚”,但此次保利拍卖的名称却是“山川浮原”。找遍了这幅画的每一个角落,也没搞明白这个“浮原”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思索再三才明白或许是“浑厚”之笔误,拍卖公司工作人员竟然对一件近800万元的拍品如此草率,如何对得起徐邦达老先生。
作者 王翚
尺寸 143×64cm
创作年代 1698年作
估价 RMB 7,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7,840,000
专场 咀英澄华—清代宫廷典藏中国古代书画夜场
拍卖时间 2010-12-04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5周年秋季拍卖会
出版:
1.《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展览图录》(贰),第110-111页。
2.徐邦达审定·《中国古代书画精品选集》(壹),第58-5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钤印:王翚之印、意在丹丘黄鹤白石青藤之间、耕烟散人
展览:“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主办单位: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电视台
鉴藏印:邦达审定(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