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淡玄远 无法而法
---读石涛《江村消夏图》
那志良
作者自题云:水郭江邨首夏凉,绿荫深处旧茅堂。新茶嫩笋消开日,更爱荼蘼落雪香。夏五月客金斗之明教台,为吕对先生博正。《瞎尊者济》。行楷书。画幅今有《苦瓜和尚济书法》、《老济》、《搜尽奇峰打草稿》三印。石涛画山水,于经营位置,特有气魄,而常出新意,墨法尤奇,此桢亦然。其生平成就,创多于因,在我国全部画史中,石涛所占位置如何,或不易定,惟自明代以来,五六百年,殆无人能出其上,非仅如王丽台所云,大江以南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己也。
石涛(一六四零生,卒年不详),广西梧州人。名道济,一名元济,石涛字也。号清湘老人,亦作清湘陈人,又号大涤子,苦瓜和尚,瞎尊者。俗姓朱,名苦极,明楚蕃之后,生于明崇祯末。据张大千大风堂名迹第二集,所列八大山人致石涛信,石涛小于八大十四五岁,八大生于天启五年(一六二五),石涛当生于崇祯一三年(一六四零)左右。卒年未详。石涛以旷世奇才遭宗邦大敌,慷慨悲愤之余,歌黍离麦莠之时,咏残山剩水之句。其作画,沉默高远,奇肆豪放,自成一格,王原祁谓“大江之南,无出石师之右者”。当时声誉之隆,可以概见。近人尊崇之者由众。石涛兼擅山水、兰竹、花果,与石溪并称二石。
石涛(1630~1724)为清初四僧之一,明靖江王之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为清初山水画大家。其所论“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正可为石涛绘画艺术的最好注脚。其所绘画作,不论山水,花鸟、皆能自出胸臆,独抒性灵。石涛所生活的年代,正与董其昌、四王正统画家行同时。董其昌、四王作为宋元古典山水的总结者和集大成者,言必称古,唯恐一笔不入古人之法。古人山水之构图了熟于心,模山范水,搬峰叠峦,构图上讲究山势与龙脉,以期造成一种文人心目中的理想山水。而石涛的山水,则完全不同于“四王”的谨守古貌,他走遍了大江南北,无论名山胜景,还是寻常丘壑,经他“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后,一一入画。“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古今画风之多变,无出石涛之右者。石涛的山水,千幅千貌,多得于自然之真趣,发自性灵之真感。构图上为抒写胸中之真山实水,常不避风险。用笔上无枯无润,无中无侧,一切取决于所描绘的对象。
此幅《江村消夏图》纸本立轴为石涛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画面前部有杂树数株,或勾或抹,分别以不同的笔法写出,树形参差,姿态婀娜,互为揖让,间出以山石,稍加点染,有一隐士高人坐卧其上,仰眺瞻望,远山苍翠,隐士遐思,亦得驰骋于此山林之间。似为作者本人高怀之写照。作品虽没有四王山水大轴的峰峦叠构,山势曲折,但自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气息。使人感觉到这一场景是真实的,亲切的,似乎观画者亦身处其中,而非那种刻意安排之后的巨峦高峰让人产生的压迫畏惧感。山后又有渔村茅屋数间,淡墨勾勒,隐约山水之间,更增添了作品中场景的平实清新而又悠远简淡的感觉。这一切正如作品上的石涛题诗:“水郭江村首夏凉,绿荫深处旧茅堂,新茶嫩笋消闲日,更爱荼靡落雪香。”江村茅堂、新茶荼靡,它唤起了我们的乡居悠远的情思。
作品上有创作的时间地点,“夏五月客金斗之明教台,为吕封先生博正。”金斗为合肥之古称,明教台即明教寺,又称铁佛寺。康熙三十四年(1695),石涛应清工部尚书李天馥,太守张见易二人的邀请,从扬州来到合肥游览。此画应作于当时,这正是石涛艺术风格的成熟期。此画曾经李佐贤、秦通理、王世杰递藏。曾被编入李佐贤所著《书画鉴影》中与王世杰所著《艺苑遗珍》中,可见其爱重。
本文作者那志良(1908-1998)为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书画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