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五代 关仝 《秋山晚翠图》轴 绢本淡设色 140.5x57.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8-6-9
五代 关仝 《秋山晚翠图》轴 绢本淡设色 140.5x57.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山晚翠图》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高峰峻峭,巍峨矗立,中有泉瀑,迂回而下,景致幽深,奥曲奇伟。山石皴画笔力雄浑,墨色凝重,表现出厚重结实的质感;并以朱色赋染树叶,和画枯枝树来形容秋日时光。
《秋山晚翠》的远山各自高耸矗立,无论是描绘陡峭的山壁,或者临水岩石的数个块面,画中直率而粗放的线条都传达出山石雄伟的气势,而这正是历来画史认为关仝最擅长的部分。
关仝是五代梁朝的画家,曾师事荆浩,和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四大山水画家。他继承了荆浩刻苦摹写现实物象的精神,面对关陕一带的壮丽景色,长期磨炼,创造了一系列饶有个性,富于气势的山水画,因而有“出蓝”之誉。《图画见闻志》等书称之为“关家山水”,并说他画的山水往往“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大石丛立,矻然万仞,色若精铁……”。而这正是关陕画家作品的共同特色。《秋山晚翠图》就是重字当头,把“石体坚凝”“色若精铁”的主峰画在画的正中,奔泉自山巅直泻而下,整个画面塞得满满的,纵横博大,气势雄强,而用笔肯定、简约。确像人们说的:“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充分体现了一种阳刚壮伟的气魄。
关仝的山水,大处以神奇峻拔见长,而在“坚凝如铁”的深沟绝壑、长峰峻岭中,又往往精微地布陈着楼观亭榭、渡口磴梯,体现了一种萦回曲折、掩藏无尽的意趣。大而得神,小不失妙,为后世北派山水画艺术开拓了一条雄强博大、高迈含蕴的道路。后来,宋代的李成、李唐、赵伯驹、许道宁、萧照,元代的唐棣、王蒙,明代的王履、兰瑛,乃至清代和晚近的许多画家,都深受他们的影响。有的在雄伟峭拔上与他们一脉相承;有的又加上许多丹青、水墨的技法,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细部更加绵密多姿。但由他和荆浩等人为代表的关陕北方的雄强绘画风格,却始终贯穿在作品中。
画史中记载关仝不善描绘人物,多为他人代笔。《秋山晚翠图》即未见人物,不过作者并非意在表现一处人烟绝迹之地,而是由近景至远景,安排了山路、小桥、瀑布、水流,最后让观者的视线休憩于隐匿于右上的庙塔中。传为关仝所作,代表五代陕西的地方风格。此作注重营造气势,除远峰巍峨耸立外,由中景斜出至前景水际的山脊,也带有无比的魄力。这种表现方式在宋初甚受欢迎,与李成、范宽风格同为当时的三大画派。
从构图上看,画幅两侧甚为促迫,似曾经裁切,原作或本为屏风,后再改装成立轴形式。根据边幅王铎1649年(顺治六年)的跋语而来。王铎认为此幅结构深峭,笔法老苍,气势磅礴,当为关仝真笔。事实上,目前传世作品中,并无可靠的关仝画迹可以比对,所以该幅是否出于关仝所作,仍有待研究。以风格和表现技法观察,与燕文贵(约967-1044)画风略近,成画时代或可置于北宋中期,约1040年间。
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时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关仝(十世纪中叶),陜西长安人。画山水师荆浩,而有出蓝之誉。所作多关陕一带景致,雄浑峻拔。论者谓:“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唯不善人物,画中点景,多由胡翼代笔。该幅无名款,今名系据王铎跋语而订定。画嵯峨高峰,中有泉瀑迂回,景境幽深。边角似经裁切,原作或为一屏风形式,后再改装成立轴。鉴于风格、技法与燕文贵(约967-1044)略近,故时代应可置入北宋中期。
感谢阴山工作室提供资料
会员名
点评内容
发表时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帮助(?)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24 www.fonron.com
粤ICP备13068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