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董其昌 《宝砚斋图》 嘉德2013春拍 成交价552万元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8-5-30
明 董其昌 《宝砚斋图》 嘉德2013春拍 成交价552万元
作品鉴赏
此图为董其昌为答谢友人李伯襄赠砚而作。一江两岸,构图似云林而乔柯坡陀点皴则参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笔法,盖《富春山图》此顷一直为其昌所宝藏,漫滛日久,此手便得其神髓。用笔瘦劲,而力量直透绢素,故墨露精光,如含朝露,若浥春雨,真佳作也。天启二年初,闲居江南之董其昌奉召返京任太常寺少卿兼国子监司业,画端所称“苑西画禅室”即其北京居所也。时李伯襄已中进士,其昌称之为“太史”,可见李氏已入翰林,与其昌为同僚也。题语与经历吻合,可证其可靠如此。
明代后期继吴门派衰落之后,山水画派系纷繁,其中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影响最大。董其昌擅山水,出入董源、巨然、高克恭、黄公望、倪瓒各家,尤致力于倪、黄。他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比较常见;另一种是青绿设色,有时出以没骨,比较少见。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处处讲求摹古,注重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入到绘画的点擦皴划之中。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多变,墨色干湿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追求生、拙、真、淡的趣味。董其昌对绘画史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山水画创作上,更重要的是在绘画理论上。他以禅宗南北宗派为喻,提出了画史上著名的“南北宗论”,以荆、关、董、巨、米氏父子以至元四家的南宗为正统,直接影响了晚明及清代的山水画创作,如清初四王就是其南北宗论的实践者。
董其昌对绘画史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山水画创作上,更重要的是在绘画理论上。他以禅宗南北宗派为喻,提出了画史上著名的“南北宗论”,以荆、关、董、巨、米氏父子以至元四家的南宗为正统,直接影响了晚明及清代的山水画创作,如清初四王就是其南北宗论的实践者。本幅作于天启二年(1622),董其昌时年六十八岁,系为李伯襄写其书斋图,以答谢他馈赠二研,并题诗其上。图中主人的书斋“宝砚斋”被简化成一茅亭,伫立于湖畔,背倚山脚,林木参差,远处有山脉突起。在构图上受到倪瓒三段式的影响,但是山峦起伏,避免了倪画中萧瑟的意境。在笔墨上明显是受到了黄公望的影响,去其苍茫浑厚而偏于柔润清秀。近处陂陀上诸树的画法颇值得玩味,七棵树的种类及高矮不一,并且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或以细笔精心勾勒,或以墨点层层晕染,或粗墨或细笔,或横点或竖点。故宫博物院保存有董其昌五十岁前后绘制的《集古树石图卷》,是他临摹古代作品中树石的稿本,本幅中树的各种表现方法在《集古树石图卷》中基本都能找到,可见他在绘画中临古仿古,集古人笔墨之大成的功力。该画曾经国民党宣传部长潘公展夫人唐冠玉女士收藏,吴湖帆鉴定并题签。
说明:
1.李伯襄,即李孙宸(1579-1634),字伯襄,香山县小榄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天启六年(1626)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兼户部尚书。崇祯三年(1630),李孙宸返礼部视事,翌年晋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七年(1634)病故于任内。终年55岁。
2.唐冠玉(1894-1979),浙江吴兴人,潘公展夫人,师从冯超然学画。民国期间著名国画家,是女子书画会发起人之一。丈夫潘公展(1895-1975)先生是浙江湖州吴兴人。民国时期著名记者。中国国民党文化、宣传方面主将,中央俱乐部(CC派)要人。1949年5月离开大陆去香港。1975年病逝于纽约。曾任绸业银行第一届董事会董事。
3.画幅下端“仙客”“仙客永誉”当为清初书画鉴赏家卞永誉(1645-1712)藏印。卞氏字令之,号仙客。有《式古堂书画汇考》、《式古堂集》传世。
作品资料
董其昌(1555-1636)宝砚斋图
【估价】单位RMB1,500,000 — 3,000,000
【成交价】单位RMB5,520,000
尺寸:89.5×37 cm. 约3.0平尺
年代:壬戌(1622年)作
作者:董其昌(1555-1636)
日期:2013-05-13
材质:水墨绢本
装裱:立轴
钤印:玄宰
鉴藏印:仙客、仙客永誉
【高清大图 另存看全图】
感谢阴山工作室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