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绘春寒雨过的山谷,万物开始复苏,风把点点新绿挂上了枝头,又吹开了岩石惺忪的睡眼,溪岸冰冷的湖石,也渐渐泛起柔软的苍翠。河床的冰雪开始消融了,他们由小流汇成清溪,蜿蜒地注入潭底,仿佛还能听见碧涧深处的清泠的响声,等氤氲的水汽弥漫了整片树林,扁舟中的旅人,早已在春溪深处徘徊日久,忘乎所归。
文徵明的《为文彭作春寒图》便是用轻盈淡雅的笔触来叙述这样山静日长的隐逸之景,让观者洗净铅华,同时也展现着他恬淡的内心世界。文徵明山水画亦有早、中、晚变化。早期30至40余岁,以工细为主,宗法赵孟俯,兼学沈周粗笔。代表作为《雨余春树图》轴;中期约40余岁至60余岁,主宗赵孟俯、王蒙,无论青绿或水墨,均以工细为主,形成典型的细文面貌。代表作如《惠山茶会图》卷;晚期为60余岁至90岁,兼长粗细两种画法,粗笔趋于苍劲,细笔更见精工。代表作如《真赏斋图》卷等。
此幅作品为文徵明为其长子文彭而作,从画面粗细兼能及题画诗的闲适看来,应为其60岁左右辞官归里后的晚年所画。从构图上看,此作采用高远的布景手法,先以繁密的长松高柏以及溪畔的拳石稳住画幅右下中心,然后以溪水和渔艇的对角过渡引出隔岸高耸的梧桐,这一“之”字形的构图不仅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也提高了溪谷纵向的高度。再往上,借水汽弥漫留出了大面积的空白,暗示着主峰的峻高,最后再逐渐显现出涓细瀑流和秀润的峰顶,完成了此狭长纸张中的精彩布局。从笔墨上看,此作兼有粗细两种笔法,细笔取自王蒙一端,迅疾果断仍守中锋之法,用以写树木及山石、苔点,笔触灵动而不板滞;粗笔原于沈周师传,不拘形似,随意点染,意在笔先,尤其是用墨水分饱满、润泽,能尽写山溪雨润烟浓之致,技臻妙绝。粗细二法在此幅中浑融无间,各得其所,充分体现了文徵明晚年对画面游刃有余的掌控能力以及归隐后闲适超然的心境。
题识:春寒恻恻似深秋,疎树萧萧水傍流。我召相翁君有役,十分杂思在扁舟。子彭雨中过,我写此寄意,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