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的山水画取法严谨而又高古简淡,注重意趣情调,不过分追摹自然景物的真实,而是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抒发个人的情怀,以意境为主。他的画受元代“四大家”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倪瓒(云林),他曾下过苦功临摹。在《戏临云林小幅寄牧斋》诗中写道:“短褐走京尘,大写江南春,此画将谁寄?桃源有故人。”诗中记载了黄道周临写倪瓒的山水小品赠与钱牧斋的事,从中可以得到佐证。同时他也善于汲取明中期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明四家”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
黄道周与倪元璐一生交好,他对比自己小八岁的倪元璐很是倾慕,说自己“至性不如倪元璐。”倪元璐擅长绘画,18岁时就有画名,精竹石云山,喜用水墨生晕之法,苍润古雅,饶有风致。几十年间他们不只在学问、气节上相互砥砺,在绘画上也互相影响。黄道周从他的画风里汲取浙派山水的精粹来丰富自己。黄道周在诗文书法方面的修养,也有益地滋补其绘画艺术。他见识广博,酷爱山水,入仕后曾南下北上八次,遍游华山、泰山、庐山、黄山、天台、雁荡、罗浮、武夷等名山大川,这对他的山水画无疑是大有帮助。明代的董其昌有句论作画的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黄道周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行万里路的“深入生活”,对大自然的观察体悟,是山水画创作所必需的。对今日而言,仍是有益的启示。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铜陵镇)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天启二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明末时奋力抗清,忠肝义胆,被俘殉国,成为民族英雄。隆武帝“震悼罢朝”,特赐谥“忠烈”,百年后,清帝乾隆褒扬其忠节,改谥“忠端”。
黄工书善画,与倪元璐、王铎“相约攻书”,在明代书坛璀璨夺目,三人书风均以雄奇见长,人称“明末三大家”。道周亦能绘画。徐霞客评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清代著名学者蔡世远概括其一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问可比邵雍,忠贞为国直言敢谏可比李纲,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可比文天祥”。明史赞:“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乾隆帝亦说他:“不愧一代完人”。
题识:崇祯丁丑戏笔,黄道周。
陈子龙题跋:便觉市朝远,幽亭烟水涵。打鱼红拨刺,洗马碧骖禅。花柳竟春态,楼台通夕岚。无劳望云树,万里忆江南。石斋师写此图以余,林木蒨郁,风景丽绝。令人有江南云树之怀,越两日游漫园,赋一律,遂为题之,时崇祯丁丑首夏,陈子龙识。
阴山工作室:此作拍卖名称为“山水”,今自题跋中取其意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