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初四画僧和新安四大家中,渐江(弘仁)皆居其首。弘仁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欧盟,削发为僧后,法号弘仁,又称渐江僧。
与其它三大画僧相比,弘仁的思想历程更为独特也更为纯粹。他早年的思想属于传统儒家范畴,读五经,习举子业,幼尝应制,又以巨孝发生,是标准的臣忠子孝的路数。明朝覆灭,清军入关的历史巨变,使他心寒意冷,万念俱灰,于是,道家的出世心思开始萌露,其有诗曰:瓦缶雷鸣可唱酬,不如归去任扁舟。又曰:忽念名山神欲往,孤舟系向子陵滩。尽管如此,内心仍然十分矛盾:此翁不恋浮名久,日坐茅亭看远山。可见,他对故国之情并未了断。据于儒,又依于老,甚至作好了隐居的打算,但终究逃于禅,做了和尚。忠君报国,入仕济世的思想被挫败了,弘仁依旧抱志守节。四僧中,真正称得起禅家的,惟他一人。不婚不仕,寡欲清心,挂瓢曳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下披云孤啸,如此“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远远超拔了八大山人苦心经营道院和石涛自称臣僧,三呼万岁的形禅实俗之为,石溪虽然没有卑琐之事,但性格过于激烈,动辄爆发而难安于静,不像弘仁,忠义埋入心底,从未遇风即动。
画如其人。弘仁的性格使他的绘画纯净、高洁、疏旷、清雅、峻逸、宁静、坚稳、深邃、幽僻,给人的突出感受,一是冷,二是静。他喜画梅,偶作人物,但主要是山水画。他的画存世不少,其构图多是奇纵稳定,空旷幽深,几乎所有的山石都是用大大小小近乎方形的几何体组成,往往在两三块简洁抽象的空白大石之间,夹杂若干碎石小树,形成疏密有致,繁简相宜的视觉郊果。有时于山崖侧畔倒悬一二老松,飞瀑旁边伸出一些虬枝,显示了一种古绝之美。
弘仁对传统的尊崇相当虔诚,他从宋画入手,上追晋唐,尔后致力于元四家,其中对倪、黄尤为注重,最终专意于倪云林。“老干有秋,平岗不断,诵读之馀,我思倪瓒。”这是他的心声,也是他的践行。故宫博物院收藏弘仁的《墨笔山水》诸图,皆为枯涩淡墨之笔勾写,偶以浓实笔触强化却又随意散漫的画风,颇似云林,然而,其虚淡疏松的韵致和刚劲结实的感觉,又非倪所有。此幅《秋亭观瀑》(水墨绢本立轴,纵137厘米,横805厘米)是弘仁35岁在俗时的作品,以冷静铸其魂魄,坚硬强其骨腱的风格,正是弘仁的典型面貌。那奇正雄强,瘦峭峻拔的点划中,似乎可以感受到搏动的情绪、压抑的力量,其格调有别于宋元诸家,亦不同于当时的画家。弘仁之所以被公论为不易习仿,不单由于冷峭静寂得超乎常态,还在于画家本人的性格难以相合。
以石涛比之,仅就艺术功底论,石画也不及弘画深厚精微,石涛常常恃才信笔,横扫一气,弘仁则一笔不苟,不急不躁。中国传统绘画以雍穆宽宏、外柔内刚的静美为高深,动美则被视为浅躁,而石溪、八大、石涛多属动美,惟弘仁独臻静境,此中高下,庶几可知。
(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