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石溪(1612年-1673年),俗姓刘,法名髡残,字石溪(亦作“溪”)、一字介丘,明末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石溪自幼聪颖好学,性情耿直不阿,且不善言辞和交际。由于明末社会动荡,其生活道路坎坷悲苦。年轻时曾经参加抗清斗争,始终不向满清王朝屈服。后来出家为僧,云游四方。
据晚清学人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卷四十三《方外·介大师髡残》载:“石溪身颀面皙,头白如雪,冬夏一秃顶,身臂少受寒湿,时作痛,甚厌苦之。”可见其大半生均受到疾病的困扰。石溪中年以后流寓金陵,曾在南郊大报恩寺参与校刻佛经,又到南郊祖堂山幽栖寺继续习禅修身,后来在寂寞和病痛折磨中终老于此。
石溪学养弘硕高深,尤擅山水画,亦善花鸟、人物画等。其山水画艺术远宗五代以降董源、巨然、荆浩、关仝、米芾父子等诸家,又受到画坛“吴门四家”及董其昌等名师的影响,尤尚“元代四家”之笔墨画风。石溪师法客观自然,汲取造化之神奇,不断充实胸中丘壑,丰富绘画题材创作,画艺名享当时,所作可谓一金难求。
石溪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更为后世所重,影响迄今三百多年。与同时代的著名画家程正揆(号青溪道人)合称“二溪”。程正揆曾有诗赞石溪:“石公慧业力超群,三百年来无此灯。入室山樵老黄鹤,同龛独许巨然僧。”周亮工《读画录》卷二《石溪和尚》中,赞誉其人品画品“俱高出人一头地”。清初绘画理论家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下《释髡残》称:石溪“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盖从蒲团上得来,所以不犹人也”。石溪又与画僧石涛并称“二石”。清代中叶理论家秦祖永在《桐阴论画》首卷《书画大家·释道济(注:即石涛)》中这样评价“二石“画艺:石涛笔法恣肆,“以奔放胜”,而石溪则“沉着痛快,以谨
徐徐展开石溪此幅《幽涧听瀑》画轴,但见奇峰峻岭,磅礴逶迤,古树苍翠挺拔。涧谷横霭迷蒙,飞泉壁挂,曲径蜿蜒通幽,岩坳间楼阁生辉,茅舍藏于山麓浓荫之中。对岸江水荡漾的岸边平台上,水阁林立,隐约有两位高士在亭中坐而论道,离亭子不远的桥上,另一高士正急忙赶来赴会。
石溪在此幅创作中,融“三远”法于一炉,构图奇辟幽深,尤得五代巨然、元代王蒙等名家之笔意技法。中、近景山树多以渴笔秃毫勾画,兼施披麻、解索等皴法,以水墨、浅绛等层层渲染,变化丰富多姿,仿佛“千笔万笔方如此”,由衷地展现出一种幽寂繁茂的画意氛围;复以湿笔作远山,尽显山重水复、深邃缅邈之境;从中亦可窥见,石溪“墨分五色”的表现技法以及高雅的艺术格调。
从作者题识中可以看出,画家借画谈禅,似在写景又超乎于象外,倾心描绘清净深博的释门世界,林木葱茂,飞瀑流云,梵境禅音……观者俯瞰如此禅境,怎能不心驰神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