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历(1632-1718),江苏常熟人,字渔山,原名启历,因家居近言子墨井,故自号墨井道人。曾学画于王时敏、王鉴。其深研宋元笔墨技法,曾在王时敏的拙修堂中借临王所藏宋元名迹,遍临王蒙、吴镇、李成、郭熙、巨然、赵孟俯,黄公望、倪瓒诸家。另外,吴历也注意对“北宋”山水兼收并蓄,曾用心临仿唐寅的笔法,黄宾虹先生评其“深得唐子畏神髓,尤能摆脱其北宋窠臼……六如学晞古一变其刻画之习;渔山学六如,又去其狂纵之容,纯任天机。”(注1)
吴历先师王鉴,后又得王时敏传授,因此吴历在绘画的理论上也是同样重视宋元思想、重视师古,在师法古人的概念上,他是着重于创造的,在重视传统格法的同时,不拘于陈法,主张作画要乘兴为之,即使是临画,也要以得古人神韵为要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吴历的山水画最终确立了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面貌,构图取法黄公望,匠心简远,意境超迈,以王蒙、吴镇的淡墨、干墨皴擦之法,兼揉自身的细密笔触,以笔法、构图、意韵三者的平衡统一达到了融汇古今的境界。
此图为绢本,浅绛设色画。描绘崇山峻岭之中,云雾渺然、树木葱郁;小桥、流水、村落、过客点缀其中,景物安排充实,疏密有致。画面中轴一线山脉由近及远,山脊处以中锋密点,得峰岭葱郁之貌,山石皴擦细密,整条山脊远观犹如龙行,与周围的山村等景物比例合宜。画面在横向以云雾为界,成两段式构图,分为上疏、下密两部。疏之处,远山高峻,取景深幽,云雾以留白为之,过渡自然。密之处,林木繁密而层次清晰,细节毕现,在树木的表现上,多作双钩,近树刻画细致,枝叶笔墨精细,脉络清晰,而远树则以写意为主,只双钩树干,以数笔横写枝叶,富于真实的视觉延伸感。
画心右上吴历自识云:“宋元名家皆以北苑为宗,惟子久深得其微妙。此幅夏山图,笔法飞舞,神采奕奕,真稀世之宝。丙午(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吴历三十四岁)九秋日属临,不敢固辞,聊以效颦,未能得其神韵,深用自愧。吴历。”其左侧有王时敏的题跋:“渔山与此图血战累旬,咄咄逼真。遂令子久重开生面,虽其灵心妙悟?繇与。古人有狥知之合,不然何以浑化入神至此。王时敏题。”钤“王时敏”印(白方)、“烟客”(朱方)。
此图作者虽自云临仿黄子久,但其中已经融汇了不少王蒙、吴镇的技法。如图中山石的画法,石与石之间的墨点、草坡的点染以及远山的树木,是吸收了王蒙的细笔技法,使山石的轮廓更为清晰,加强了草木质感以及伸展感。同时,在人物与树木上渲染淡淡的赭色,温暖含蓄,也是取自王蒙的遗法。而在笔法的运用上,则是取自吴镇,以其行草书运笔之势,写山石、树木的线条,其势劲健苍浑。此图虽为吴历中年时期作品,但已具备非凡的绘画功力,融合元季数大家的优秀技法,显示出吴历在摹古方面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为他在晚年时,能够推陈出新奠定了基础。此图堪称吴历中年精品。
根据此图的题跋,可知吴历临写黄子久的《夏山图》是十分谦虚的,认为自己的临摹“未能得其神髓,深用自愧”,但王时敏的题跋,却对吴的临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渔山与此图血战累旬,咄咄逼真。”是说吴历为了临仿此画花了近十天的时间,呕心沥血,犹如血战,终得咄咄逼真之貌。而“遂令子久重开生面” 一语,则在王时敏的《西庐画跋》中还可见相似之句,王时敏曾以此语褒扬王翚对黄子久的临仿“意韵出尘”;“独夺神抉髓,使之重开生面”(注2)。在吴历的此作中,王时敏使用类似语句对吴历作出评价,是对吴历的高度赞赏,充分展现了师徒之间的默契,也表现出王时敏在绘画上,既力主师法古人又提倡创新的坚定信念。
王时敏(1592-1680)清,江苏太仓人,字逊之,号烟客,晚年又号归村、西庐老人。明末曾任太常寺少卿,故人称“王奉常”。为清初山水画大家“四王”之首。其祖父王锡爵与董其昌相识,家中收藏名家真迹十分丰富。其幼年时即喜好绘画,其祖父曾请董其昌指导王时敏临摹古画,王时敏由于深受董其昌的影响,力主师法古人,认为“笔墨之道,与学问通,讨论数十年,乃能开发古人微妙处。”(注3)他作画基本是以临仿前代名家笔意为旨,但以黄大痴一派为主,兼融宋元各大家的画法。他的山水画清润秀逸,自成风格。相传他每次得到一幅古画,必定会进行仔细的观摩研究,为了便于更好的随时揣摩,曾选择古迹二十四幅为缩本,装订成册,外出之时随身携带。(注4)他的这种无时无刻都在深研古人传统的态度与精神,也深深的影响和感染了曾从学于他的后辈画家们,如王翚、吴历等,也因此开创了有清以来直至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坛的摹古主义先河。
王时敏对于吴历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于对吴历绘画方式与眼界的启发,这种启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吴历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王时敏对于奖掖后进的态度是十分开放且积极的,这种态度使王时敏与吴历之间并非单纯的师徒而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对于自己的书画珍藏,王时敏毫无保留的对吴历开放,以至于吴历每次谒见王时敏时,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临摹这些名家真迹,这无疑是对吴历于绘事上的提携。吴历以临仿王时敏之珍藏为始,以缜密的师古之笔博得了时敏的由衷欣赏。
吴历的创作态度是十分严谨的,随二王学习绘画的经历使得他的画风与“四王”一路笔墨相承,追摹宋元笔意,皴染工细,力求笔墨圆润的效果,而在王时敏处遍临宋元名迹时,着重吸收王蒙、吴镇的山水技法,为己所用。作品布局真实,用笔严谨,风格厚润。中年时,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临摹,加深了对元人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在笔墨运用上,将王蒙、吴镇的技法相融合,对于此两家,吴历颇有心得。他认为,吴镇法自董、巨,“常带湿点苔,苍苍茫茫”(注5),能于固有法度之中独创新意,得浑然天成之境;而王蒙则是继承赵孟俯的遗法,并能“以吴兴山水为画本”(注6),法自天然,得神逸之趣。晚年时,吴沉湎于宗教,绘画创作基本趋于停顿,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渔山的绘画事业起到了阻碍,但几近十年的修习西洋天主教,却使得吴历意外的接受了西洋文化,开阔了眼界,并积累了大量的创作激情,在其重回画坛后画风也随之一变,形成了他晚年山水的崭新面目,其作品多高山远水,以王蒙苍浑繁密的笔法,干笔反复皴擦,并以焦墨点染,用笔老辣拙朴,风格趋于浑厚、沉郁。同时在精心的布局中结合了一定的西洋明暗法,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使得其山水画风更加厚重坚实,呈现出浓郁的自我特色。吴历之所以可在清初的画坛占据一席之地,在于他广泛汲取诸家之长,将吴镇的郁茂深秀、王蒙的苍茫潇洒的画风融会于自己严谨细密的格调,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独特画风,愈老愈弥坚的苍厚、朴拙风格。尤其是在晚年时,他的笔墨运用已达到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构图上画意奇古,将意境与真实山水相结合,虽法格出自古人,但亦重师法自然,终成清初画坛之中坚。
吴历曾在自己所著《墨井画跋》中阐述个人的学习体会:“绘学有得,然后见山见水,触物生趣,胸中了了,方可下笔。”(注7)吴历也正是以他的这种“见山见水”的绘画理论,在清初的摹古风尚中自成一格,获得了世人的赞赏。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说“此老高怀绝俗,独来独往,不肯一笔寄人篱下。观其画气韵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视诸家,另树一帜。”(注8)《虚斋名画录》则云:“渔山以笔墨妙天下,直入古人堂奥,无多让也”(注9)等等都给予了吴历以高度的评价。同时,吴历也以其精湛的艺术功力,被时人与王时敏、王鉴等人并称为“清初六大家”,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备注:注1:《中国历代画家人名词典》,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页。 注2:《中国绘画思想史》,邓乔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28页。注3:《中国历代画家人名词典》,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注4:《中国历代画家人名词典》,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注5:《中国绘画思想史》,邓乔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51页。注6:《中国绘画思想史》,邓乔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51页。注7:《中国绘画思想史》,邓乔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48页。 注8:《中国历代画家大观》,王石城等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页。注9:《中国历代画家大观》,王石城等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页。
(王 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