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斋论道图》画的是:依山傍水,在山石的簇拥中、在苍松的掩映下,隐隐一座庭院,竹篱围的修篁繁茂有致,深邃幽静之中,让人感觉神秘莫测。透过树丛,窥见堂上有二人对话——“论道”。大门里,均有人走动,大概都是来访者。画的左上方题有诗曰:
浦转桥通三径长,茅斋松竹晚风凉。客来论道茶初熟,炉暖常焚西海香。
后面还有几句跋语,说:青印尊兄,久不扪虱,绝谈世务,清心向“天学”学道。兹属于予,漫拟巨然《茅斋论道图》并题以赠。康熙丁亥年小春墨井道人。看来这幅画是吴历应一位叫青印的道友之约而画的。所谓“天学”是明末清初时,对天主教的一种别称。
我们知道,吴历生于明崇祯五年壬申(公元一六三二年),他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正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由于他不满于异族的统治,随天主教一个教士去澳门学道,过了七年回到上海、嘉定等地进行传教。画《茅斋论道图》时是康熙丁亥年,即公元一七零七年,也就是他在嘉定任司铎的时候。
吴历早年学习山水,与王石谷同师于王时敏门下。因为他非常用功,很得老先生的喜爱,先生便将所藏的宋元名迹拿出来,教他临摹,由是名声日显。此后他就以黄公望为基础,专心研习王蒙,风骨峻极,格高四王之上,为“清六家”之一。
《茅斋论道图》题明是模仿巨然的画。巨然是五代时的一个和尚,江宁(南京)人,是董源的弟子。在南唐覆灭之后,于公元九七五年跟随后主李煜到达开封,居住在开宝寺,以画名于当时。
北宋时期,山水画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宋的创始人是荆浩与关仝;南派则是董、巨。据文献记载,巨然山水,笔墨润秀,善为烟岚气象,于山峦林麓间多做卵石、松柏、茂竹、蔓草等,而幽溪小径、篱笆茅舍、断桥危栈,真若山间之野景,至晚年则意趣更高。吴历画学王蒙,而王蒙又师董、巨,因此这幅《茅斋论道图》原也是自家之所擅。环绕的大山以披麻皴为主,反复渲染,把整个山的蓬勃气势和节奏韵味充分的表现了出来。然而这些几乎占满画面的近石远山,都是为中景的松林做陪衬,松是这幅画的主体,作者用重笔浓墨极其细致的描绘它们的长势、动态,甚至松涛之声。而就在这拔地参天的大树下面,修竹掩映的庭园又成为这个主体中的中心,笔墨虽然不多,但很容易把我们的视线吸引过去。进而,屋中两位谈道的道友才是这个“中心”的主人!就象我们手持摄像机从全景一步一步的慢慢拉近,最后聚焦在茅斋论道者的身上——巨龙的眼睛到此就算点上了。它以层次分明、变化丰富、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全景式布局,成功的、巧妙的借磅礴的山势、葱郁的树木和空灵的溪水,完成了“论道”这一主题思想,真可谓匠心独运。
最后我们看一下吴历的书法。他从颜真卿入,专心致力于苏东坡。他曾对苏书《醉翁亭记》朝夕揣摸,临习不辍,直至废寝忘食,最终把苏字的丰腴浑朴、平和自然和天真烂漫的趣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其高超的驾驭笔墨的能力,使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苏书的特点,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总之,他淡泊名利,皈依耶稣,而倾心于书画艺术,矢志不移,“不将粉本为规矩,造化随他笔底来”,创造出既能苍浑厚重而又颇为秀丽的自家山水风貌。因此,清人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说:“墨井道人,心思独运,丘壑灵奇,落笔迥不犹人,想见此老高怀绝俗,独往独来,不肯一笔寄人篱下。观其气韵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仰诸家,另树一帜。”
吴历,原名启历,圣名西满,字渔山,号桃溪居士,后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工诗。善琴。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公元一七一八年)卒于上海,享年八十七岁,死后葬大南门外天主坟。(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