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在画界号称“四王”。其实,他们在家族中论辈份,是祖孙三辈,在绘画艺术方面,则属于两代画家。王时敏和王骧虽是叔侄一辈,但王鉴只比王时敏小六岁,若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艺术阶段来划分,他们应当为同一时期,而王鉴的弟子王翚和王时敏的孙子王原祁则属下一代。所以,王时敏与王鉴,被称为“四王”之首。
王时敏和王鉴都直接受教于董其昌,属于“南宗”。董其昌是华亭(上海松江县)人。万历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是江南有名的大豪绅。史书上说他“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拟之米芾、赵孟俯云”。在绘画方面,他主张以古人为师、以下天为师,以求达到“形、手相凑而相忘”的目的。他苦临苦摹,废寝忘食,以“血战宋元”的精神,教育子弟,启发后人。王时敏与王鉴在普遍学习董其昌“南宗”的基础上,各有侧重,王时敏主要着力于黄公望,他自己曾说:“元季四家,当推子久,得其神者,惟董宗伯,得其形者,余不敢让。”而王鉴主要是学习董源与巨然,风格面貌较王时敏多,笔墨变化也比王时敏丰富。所以当时的人们评论说他:“能运笔中锋,其合作处,堪与董华亭对垒”,甚至有的说:“吾谓画中龙,国朝(指清朝)四大家中惟廉州实能当之”。
王鉴是明朝时刑部尚书、文坛复古运动倡导者王世贞的孙子。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公元一五九八年),卒于清康熙十六年丁巳(公元一六七七年),享年七十九岁。明崇祯六年(公元一六三三年)中举,两年后,官廉州太守。明朝亡覆前夕罢官归里。因为家富收藏,又自小受名书家熏陶,养成了对书画的特殊爱好,更因为在明清易代、战乱频繁的时期,他虽然未能投身反抗清军的行列,但也不愿甘当清廷的贰臣,于是便“布衣懒自入侯门”,“向人欲仿赵王孙”,去做一名在野的文画家了。
王鉴一生,画迹不算太少,除了临摹古代诸家之作以外,更多的则是仿董巨和梅道人(“元四家”之一。名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画宗董巨)的。《溪云初起图》是他在康熙八年己酉(公元一六六九年),七十一岁时画的,并且在题跋中写明是“仿巨然笔”。
众所周知,巨然是董源的弟子,他继承了董源的画法,而又创出了新意,米芾认为他的画“清润秀拔”、“最有爽气”。他的山水,往往主峰耸立,多用长披麻皴,树木以重墨勾写,笔法圆熟、沉厚、平淡、明润。这幅《溪山云起图》和他画的另一幅仿巨然的《深浅云山图》无论形式、笔法和内容都非常相似,但所表达的思想—意境却大不一样。《深浅云山图》上有题诗一首,曰:云多不计山深浅,地僻绝无人往来。莫怪披图便成句,柴门曾向翠峰开。
画中山峦、树木、溪水、屋宇,一派幽静、闲适的景象,这除了具有巨然的幽路小溪、仙踪隐迹的气氛之外,并且增加许多生活意味。这里不是蓬莱仙界,虽然飘来飘去的白云多于人的来往,柴门象达摩一样,整日面对青山。这里是人们渴望安定、欲求逃离乱世的最理想的地方。
云动山愈静,是《深浅云山图》的作者打算从画中体现从动到静的创作意图。而《溪云初起图》的画面,则是空中无云,山间无瀑,树木不动,溪水不流,静的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凝固了。在这种极其阒寂的环境中,画家想要告诉你的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想象画一幅《腾龙起蛟图》似乎不怎么太难:黑云压城,暴雨狂风,雷鸣电闪,树倒屋倾,鱼潜鸟散,兽骇人惊……这些足以能表现出很多动人的场景。若是构建一个让人体会到风雨即将来临的一刹那的安静场面,确实不那么容易。《溪云初起图》就有 点儿“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意思。(臣澄)
作者 王鉴
尺寸 133.5×66cm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1669年作
估价 RMB 2,000,000-3,000,000
成交价 RMB 4,400,000
专场 中国古代书画
拍卖时间 2006-04-23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06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著录:
徐邦达编《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第15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虚斋名画续录》庞元济,卷三,第6页;申江:吴兴庞氏,民国14年(1925)刻本。
款识:己酉九秋,仿巨然笔似孟新老亲翁。王鉴。
钤印:王鉴之印(白文)、弇山后人(朱文)、来云馆(朱文)
鉴藏印:叶桐君玩赏书画章(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