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幅乃戴本孝晚岁之作。他在题跋中自述其取法渊源,谓笔趣近王蒙一路。戴氏笔下具元人意韵,尤重文人画中简逸一路,这亦与其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有关。故其画皆枯笔淡墨,多皴擦,少勾勒,构图疏约,不采繁复,有别于黄鹤山樵的结构紧凑,用笔绵密。本幅写溪山访友,画面素洁明净,几近冷峻,山势层层而上,中隔房舍、溪流、疏林,部份则以留白处理,似为岚气烟霞环绕,有意无意间间断其连贯性,造成断续隐晦的效果,画面遂更见空灵飘渺,直如了无尘埃沾染。写树则多孤身傲立,树呈叶凋枝秃,而枝干伸延之状如箕张戟展,造型极奇诡谲异,有冷然肃杀之气;也许是他隐居鹰阿山情状之写照。其构图用笔可与上海博物馆藏〈黄山四景图〉对比引证。
戴本孝(1621-1691),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人,一作休宁人。字务旃,号前休子,终生不仕,以布衣隐居鹰阿山,故号鹰阿山樵,别号黄水湖渔父、太华石屋叟等,清代画家。性喜交游,与画家、诗人渐江、龚贤、石涛等友善。善画山水,创作上主张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强调要“以天地为真本”和“我用我法”。所作多为卷册小景,风格学元代倪瓒、王蒙、黄公望等而自出新意。善用干笔焦墨,构图疏秀,意境清远枯淡,近于元人的体格(石涛的早期山水画曾受到他的影响)。其笔下的山石多用枯笔醮焦墨皴擦而出体面,很少用线条勾勒山石结构,也较少点苔。在构图布境上属意元人意境的空疏高旷,但并不专仿元人笔墨。他重视“师法自然”,因而笔下的山川丘壑变化多端,但画面的意境清旷,意趣高逸。内容多借山水抒发自己荒僻幽寂的心境和对社会变迁的沧桑之感。画史将其列入清初新安派。戴本孝生性放达,遍游名山大川,一路广交朋友,纵情山水,作诗绘画,创作出诸多精品。戴本孝的画作精品多以黄山为素材,最有影响的有《望天都峰》、《炼丹台》、《登莲花峰》等。亦工书法及诗,著有《前生诗稿》、《余生诗稿》等,部分画稿收藏于中国博物馆。
道光年间著名书画收藏家戴植旧藏。戴氏,字培之,镇江人,室号「倍万楼」。戴本孝名作〈华山十二景图册〉亦为戴植所得,后归「宝米斋」周湘云氏,复转入上海博物馆。
「舍得斋」旧藏。香港苏富比,二○○三年四月,中国书画拍卖,编号639。
款识:此种笔趣元时有赵善长、陈秋水,明初有王孟端、徐幼文,皆黄鹤山樵一路。元末最盛,不下十余家,即陆天游、郭天锡亦相近,盖此种与郭河阳画法,似分道而驰,然此得人为多,大底高旷宕逸之士,都由此入。庚午八月,鹰阿山樵子戴本孝画并识。
作者 戴本孝
尺寸 126×49cm
创作年代 1690年作
估价 HKD 1,000,000-1,500,000
成交价 HDK 2,480,000
专场 庸礼居珍藏中国书画
拍卖时间 2016-04-04
拍卖公司 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6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守砚」、「本孝」、「知耻」
藏印:「培之清赏」、「润州戴氏倍万楼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