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宗骞,清代画家。生卒年代未详,清代乾嘉(1736—1820)时人。字熙远,号芥舟,又号研湾老圃,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乾嘉(1736-1820)时人。与晚清重臣曾国藩为挚友。早岁能书、画,小楷、章草及盈丈大字,皆具古人神致魄力。尝见赏于曹地山、钱辛楣诸人。画山水、人物、传神,无不精妙。有淳化阁石刻。著芥舟学画编,痛斥俗学,阐扬正法,足为画道指南。晚年则纯用焦墨。生平杰作汉宫春晓、万竿烟雨二图,为赏鉴家所宝,有神品之目。著有《芥舟学画编》四卷。
沈宗骞和《芥舟学画编》
“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出竹墩”。
沈姓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间地。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湖州),此为沈姓南迁之始。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福建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
沈姓三个“郡望堂号”之一的吴兴郡,在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由此,以吴兴为中心的苏浙皖毗邻地带之沈姓,大都是其播衍的后裔。
查阅湖州地方史志,你会发现,在隋统一中国之前,湖州土著沈氏既出文官,也出武将,“文”的代表如首创“四声”之说的南北朝梁文学家沈约,“武”体现如南北朝宋著名将领沈亚之。而隋唐以降,湖州很少遭兵燹(“长毛之乱”除外),物阜民丰、耕读传家的吴地因之一直是“保皇党”的沃壤。富庶、安宁与重教,使大族沈氏大族文人雅士代出,从宋代沈括、明代沈周到清晚的沈尹默等“竹墩三沈”、沈钧儒、沈雁冰等,不胜枚举。
这其中,更加本土的沈氏画家,以清中期德清新市的沈铨和乌程的沈宗骞为代表。
沈铨近年多有介绍,德清民间文化人士还成立了“沈铨研究会”。近有日本艺术家远道而至新市寻访,国内拍场沈铨的花鸟作品已突破千万元大关,因而趣者甚众。有消息称湖州博物馆今年本打算作沈铨“遗作展”,沈铨研究专家、南京艺术学院的周积寅教授也很是热心,但湖州博物馆馆长新近在与博主闲聊时说“不做了”,概因“他的作品,在国内博物馆比较分散。”博主随即顺问“金城金氏兄弟不是可以做吗?”回曰“也不做了。金城兄弟他们的作品,集中在台湾,很难做。”
无论“做”还是“不做”,沈铨是有点“热”了,但被“冷”的是沈宗骞——另一位湖州沈姓画家,了不起的,更因他还是一位艺术理论家。
数年前,湖州府庙铜镜收藏有点名气的G先生,跟博主聊天提起,他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太湖边上收到一本沈宗骞的册页,他也很幸运钩收到湖州一老中医去世后家人车运而出的诸多线装古籍,惟惜“这些东西早卖掉了”。
去岁,博主在撰写《时代鼎新道法恒求》查阅资料时,发现一讯:沈宗骞曾做过费丹旭父亲费珏(芝原)的老师。但也仅止此,没有详尽的资料对此展开。
今日网上查阅沈宗骞的生卒年,一片空白。此“名不经传”原因在何?一时难以释解。国内部分拍场在上拍其作品时,常误将“(1736-1820)”的乾嘉时期当成了他的生卒年。
百度沈宗骞,有这样的介绍:“清代画家。生卒年代未详,字熙远,号芥舟,又号研湾老圃,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乾嘉(1736-1820)时人。早岁能书、画,小楷、章草及盈丈大字,皆具古人神致魄力。尝见赏于曹地山、钱辛楣诸人。画山水、人物、传神,无不精妙。有淳化阁石刻。著芥舟学画编,痛斥俗学,阐扬正法,足为画道指南。晚年则纯用焦墨。生平杰作汉宫春晓、万竿烟雨二图,为赏鉴家所宝,有神品之目。著有《芥舟学画编》四卷。”近多方查证,沈宗骞乃清诸生。《光绪乌程县志》载,“以诗书画为生涯,知府李堂尤礼敬之。世居马要。” 马要即今南浔马腰。其居所营构之诗意清芬,能从一个侧面彰显他的性情:“一洲水道迂曲曰廿三湾,洲之中,方池数亩,植荷种藕,池外环以桑柘,梅柳,老屋数椽,啸歌自得。”
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在一篇介绍沈宗骞绘画理论文章里这样说:“他(沈宗骞)书法学王羲之、王献之,善画山水、人物。研究绘画理论达 30 年,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著成此书。”
“著成此书”的“此书”,即是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全书,共4卷。卷一、卷二论山水画,凡 16 篇,依次为:宗派、用笔、用墨、布置、穷源、作法、平贴、神韵、避俗、存质、摹古、自运、会意、立格、取势、酝酿。持论明晰透彻,有条不紊。但只谈师古人,不谈师造化,代表了清代山水画坛的“正统派”见解,并把董其昌、王原祁以来对山水画的见解发展为一个完整体系。卷三论传神,凡 10 篇,依次为:总论、取神、约形、用笔、用墨、傅色、断决、分别、相势、活法。总结肖像画经验,包古孕今,参以自见,集其大成。其“画上有天然笔法”等论断尤多精义。卷四,凡 3 篇,为人物琐论,笔墨绢素琐论,设色琐论,泛论古来人物画经验及工具 材料的选制与应用,亦有参考价值。
薛永年在评价沈宗骞此书意义时有这样的话:“该书在中国历代画论中,属于规模很大的宏篇巨制,内容丰富,文词富赡,虽行文过于华丽,对读者掌握文义不免带来困难,但总的来说,此书在清代绘画理论当中,仍不失为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
《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一书这样评价《芥舟学画编》:“持论详明,时有新义,尤其对传神技法阐述详尽。谈笔墨技巧时见精论。”并指出该著述的版本流传情况:“惜原书刊早已散失,日本尚有刊本和识本,现流传之本为齐振林手写石印本。”齐振林,民国书家。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易菲在《简论沈宗骞的绘画美学思想》一文中认为,沈宗骞的绘画美学思想秉承了明代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强调“师古”、“避俗”,崇尚“恬淡冲和”的审美理想。然而他师古不泥古,提倡借古开今,避俗就雅,坚持绘画艺术的审美本质;主张恬淡中至深远,冲和中见生趣,揭示了艺术的内在规律。处处体现出“于俗异中求传统于传统中寻新义”的美学追求这正是他的绘画美学思想的价值所在。在《芥舟学画编》一书中,沈宗骞把从明代董其昌以来的正统文人画思想理论作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总结,层层递进又清晰透彻,比清初以及同时代画家的著述要详备得多。但是易菲也认为,由于历史的局限和个人审美趣味的原因,沈宗骞的绘画美学思想也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排斥云间派、武林派、金陵派等绘画流派,贬低他们那种和传统绘画风格相抵触的新的画风,在美的欣赏上不免狭隘。他对“古法”推崇备至,即便强调“借古开今”,也没有逾出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范畴。因此长期以来,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不像石涛和八大山人等人那样受世人关注和追捧。然而沈宗骞又是极恳切真实的。他反对世人急功近利,把绘画作为炫世求荣的工具,斥之为俗。而坚持其“陶淑性情”的审美本性,显示出对艺术的责任感。他透悟艺术创作的规律,于疏密中求深远,于平淡中求新意,于自然中求潇洒流利,力图使绘画创作达到动态的平衡统一,充满着哲人的智慧。诚如如余绍宋先生所感:“自非于此道深造有得者不能道也。”因此,“沈宗骞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切实把握住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和规律,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这些年来,在湖州地方,无论是乡邦文化爱好者、地方学院的专家学者,还是湖州书画界人士,对沈宗骞的研究、“宣讲”,是少之又少,更别说专题研讨。是因为吴地出产的名家大师太多,大树遮掩,还是沈氏能见作品、资料太少,无机缘“深究”,还是其“成就平平,母庸劳烦”?抑或注定“墙内开花墙外香”?
录文:纯阳炼丹图,古未有为之者。闻黄鹤山樵有玄武修真图,极葱郁苍寒之趣。予恨未之见,聊悬拟是意作此。东家女不因效之颦或反不至令人走耳。乾隆戊子六月朔,芥舟沈宗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