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天主教士。康熙年间来中国,工画,以西法参入中国画中,自成一家,历经康、雍、干三朝供奉“内廷”。他把西洋画的技法融入中国画当中,开创了一条“西画中用”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体,史称“郎世宁新画体”。
郎氏擅长花果、走兽、翎毛、历史事件,最擅长画马。马也是他的绘画中出现最多的题材。而满族自古以来就是马背上的民族,“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是马背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在马背上兵戎相见,攻城夺地,所以马深为满族皇室所钟爱。
从现存的郎世宁墨迹来看,它既有西洋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风格,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凸显的笔墨趣味,两者合一,呈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艺术感染力。此幅《神骏图》,为设色绢本镜心,乾隆御题于1767年,为郎世宁去世后一年。郎世宁堪称所有外国画师中的翘楚,由此《神骏图》可使我们领略到郎世宁画马艺术之天纵风韵。郎世宁擅画马,风格卓然一家,他的马画颇有杜甫口中的“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境界。这幅画线条坚实有力、流畅自然,一丝不苟地层层熏染,再配以油画独特的色彩运用,整幅画显示出了一种当时中国画从所未有的艺术魅力,能带给世人焕然一新的审美体验。画中三匹膘肥体壮的马姿势各异,俯首嬉游,自由舒闲,栩栩如生,神气毕现。在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充分运用了光影效果,画面中事物的立体感均十分强,在线条上用笔细腻,充分展示了他的西洋油画功底及中西结合上做到的统一与和谐。
传说郎世宁画马,为了了解马的习性,他常去马厩观察、揣摩,熟悉周边环境,领悟马的精气神。画面中马的头部造型稍加变形,顺服拟人,显然与真马不同,但艺术加工独具匠心,使人赏心悦目。画幅背景为一棵盘郁古拙的树,造型准确、精细,以素描和明暗效果使其具有比较强烈的凹凸感和立体感。弯曲盘旋的树枝叶掩映,树皮斑驳,味道十足,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具体表现手法上,画家西画基础尽显,但仍含有中国绘画传统手法,如树叶、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等。即使是马匹以及树干上所采用的阴影,亦是以中国的传统渲染方法来完成的。
马是中国历代画家所描绘的传统题材之一,它不仅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更传达出画家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感受。历史上曾出现过韩干、韦偃、李公麟等众多的画马高手,而郎世宁这幅《神骏图》却得以在众多画马作品中脱颖而出。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从“中西合璧”到“洋为中用”,郎世宁显然已经能够得心应手的应用西方的材料和技法去表达传统题材,并试图迎合文人的审美趣味,传达东方气质。
此幅《神骏图》一方面是应皇室的需要和爱好,另一方面也是用这幅画表明自己知遇感恩,愿效犬马之劳。因此这幅画并非单纯是动物的描绘,同时也带有歌功颂德、博取皇帝欢心的意味于其中。画中马的造型准确、比例恰当,所用技法并非中国传统遒劲绵延的线条造型,勾勒物象轮廓的方法,而是用细密的短线按照素描方法去描绘马匹的外形。图中马匹皮毛光泽,并用色彩的明暗来强调马匹肌肉的凹凸感,很好的表现出了马匹的立体和厚重感。前方嬉戏两马四肢有力,动态感十足,皮毛下的褶皱和肌肉的突起更是展示出画家不俗的功力。另一只观望马匹神态安详,眼神之中的静穆之气为画面增加了宁静之感。图中背对观者的白色马匹可谓是“洋为中用”的完美体现,郎氏运用西方的透视原理将该马的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令整幅画作传达中国意境的同时又不失西洋趣味。
郎氏的西洋画风在刚进入中国时曾遭到文人的强烈排斥和反对,并被视为“虽工亦匠”,而他要改变自己的画风并要迎合皇帝的口味,同时还要学习宫廷的繁文缛节,这么多矛盾集中到同一个人身上,要平衡这些矛盾,需要的不仅是坚强的毅力更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温顺的性格。因此,郎氏的这幅《神骏图》上,也有着一种精准、忍耐和调和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