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统一中国后经顺治、康熙、雍正以至乾隆,可以算得上是“盛世太平”。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大运河入江口,自古为“淮盐”总汇。也是南北交通要塞,河运集散之地,由于运河的关系,又重新繁荣起来了,商旅云集,笙歌达旦。这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居民来自全国各地,也没有地方观念和排外性,加以富商们尊重文士,因此,其它地方的文人画家们,也都乐于前来扬州发展,这致使重新繁华起来的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所谓的“扬州八怪”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画派。
郑板桥,家喻户晓、充满传奇。我想作为知识分子的郑板桥,他的名气大更在于他的诗书画“三绝”。他曲折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书画,在思想内容方面都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他的亲民思想也遍布在他的“三绝”中,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说,他的诗书画是“用以慰天下之劳民”的,这也是他的诗书画在民间流传颇广的一大原因所在。郑板桥的书画因格高绝俗,颇受文人、商贾的青睐,求者众多。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索书索画,积纸盈案,催促之函,来如雪片,如欠万千债负,未识可有清偿之日否?
本件《竹石图》纸本墨笔立轴,纵195厘米、横100厘米,如此巨幅作品在郑板桥的传世书画中也是难得一见的。落款“乾隆甲申,板桥郑燮写”。(1764年作)郑板桥时年已七十二岁,也就是在他去世前一年所作。72 岁的板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作。现在可见的最著名的是两幅画,就是作于此时。一幅是在扬州所作的兰花,题为“掀天揭地之文,震雷惊电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因不在寻常蹊径中也。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是一幅板桥画品、人品的自画像。还有一幅是在兴化杏花楼作的,这一年的秋末,他从扬州回到兴化。秋雨绵绵,他在杏花楼独酌,醉后画了三竿老竹,数竿小竹,在竹竿竹叶之间,一反常规,自左至右分六处写了169个字的长题,别开生面。
此图由简劲的笔锋,勾勒出坚硬的岩石,悬崖陡壁,气势雄伟,好似深山危崖之一角,又一种天然自成之趣。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崚嶒之态顿出。少有皴擦,亦不点苔。石前新篁修竹数枝,瘦劲挺拔,竹枝不高,竹干极细,但不脆弱,极其傲然。笔致灵动疏爽,竹浓石淡,浓淡辉映,妙趣横生。两竿老竹顶天立地,叶少而肥。简洁清秀,高低错落,竹有虚实,墨有浓淡,充分体现了郑燮画竹的简瘦美感。郑板桥尤擅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他一生专注于画竹,格调超人,从而奠定了他在画竹史上别人无法企及的位置。
图中书法也妙,熔黄庭坚、苏东坡于一炉,掺篆、隶、楷、行各种书体的杂糅,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以兰竹笔画入书,以书法用笔入画。熔真草隶篆于一炉,结诗书画于一体,独树其帜。板桥愈到晚年,他的书法愈是显得风神独具、挥洒自如、笔墨苍劲、完全不像是即将告别人间的老人手笔,人书俱老,堪称极品。画中题七绝一首:“两枝老杆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书于竹叶之间,布局恰到好处,内涵蕴籍,别有情趣。作者采用比兴手法,“两枝老杆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这是对画实写,用以起笔,即所谓“比”;而“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笔峰一转,“兴”出理趣。(“柯亭”传为汉蔡邕用柯亭竹所制的笛子,后泛指美笛,也比喻良才。)弥漫于字里行间的真气、真意、真趣,将作者的思想和人品表现得淋漓尽自。文以达心,画以适意;令人有见其画如见其人之感。艺术欣赏的妙蒂就在于调动人的联想,由此及彼,感悟事理。此轴正是让我们多多受益的佳作。(林志强)
款识:
△两枝老干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板桥郑燮写。
△乾隆甲申。
作者 郑燮
尺寸 195×100cm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1764年作
估价 RMB 7,000,000-9,000,000
成交价 RMB 15,120,000
专场 清代“扬州画派”作品专场
拍卖时间 2009-12-15
拍卖公司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0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出版:《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一)P201,京12-321,文物出版社,1986年。
钤印:郑燮之印 七品官耳 谷口歌吹古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