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 约翰·米莱斯爵士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名作(代表作)《玛丽安娜(Mariana)》
来源:枫荣美术网 发布时间:2025-1-8
摘要:约翰·埃弗雷特·米莱斯爵士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 - 1896),是英国画家和插画家,是拉斐尔前派兄-弟-会(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的创始人之一。准男爵(baronet),英国皇家学院院士,院长。
约翰·埃弗雷特·米莱斯爵士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 - 1896),是英国画家和插画家,是拉斐尔前派兄-弟-会(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的创始人之一。准男爵(baronet),英国皇家学院院士,院长。
******************************************************
上图:博物馆原图缩放图,下图:博物馆原图(按右键“在新标签页打开图像”看全图)
画家: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 - 1896)
标题:Mariana(玛丽安娜)
创作时间:1851
画幅尺寸:876 × 767 × 55 mm
泰特英国美术馆资料:
提要:玛丽安娜(Mariana)是莎士比亚(Shakespeare)戏剧《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中的一个角色。在她的嫁妆在一次沉船事故中丢失后,她的未婚夫安吉洛(Angelo)离开了她。但她仍然爱着他,希望他们能团聚。在这幅画中,米莱斯(Millais)展示了玛丽安娜(Mariana)在做了一些刺绣工作后,停下来舒展一下背部。散落在地上的秋叶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这幅画最初是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的诗《玛丽安娜(Mariana)》中的诗句一起展出的 ... ... 。
收藏文本:1851年,这幅画首次在皇家学院(Royal Academy)展出时,附有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的诗《玛丽安娜(Mariana)》(1830)中的以下诗句:
She only said,My life is dreary, (她只是说,“我的生活很沉闷,)
He cometh not, she said; (他不来!”她说;)
She said, I am aweary, aweary, (她说,“我累了,累了,)
I would that I were dead! (我真希望我死了!”)
丁尼生(Tennyson)的诗的灵感来自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戏剧《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中玛丽安娜(Mariana)的角色。在她的嫁妆在一次沉船事故中丢失后,被未婚夫安吉洛(Angelo)拒绝,她在一个溪水环绕的农庄里过着孤独的生活。她仍然爱着安吉洛(Angelo) --- 现在是维也纳公爵的副手(Deputy to the Duke of Vienna) --- 并渴望与他重聚。
在这幅画中,散落在地上的秋叶标志着时间的流逝。玛丽安娜(Mariana)一直在做一些刺绣,她停下来舒展了一下背部。她对安吉洛(Angelo)的渴望从她的姿势和针刺入她的刺绣的力度中暗示出来。她面前的彩色玻璃窗展示的是天-使报喜,将圣-母的满足与玛丽安娜(Mariana)的沮丧和渴望进行了对比。米莱斯(Millais)从牛津大学默顿学院(Merton College, Oxford)礼拜堂的窗口复制了这一场景。然而,纹章设计似乎是他自己的发明。格言“In coelo quies”的意思是“天-堂里有安-息”,显然是指玛丽安娜(Mariana)有想死的愿望。雪花莲象征着“安慰”,也是1月20日圣阿格尼斯节前夕(St Agnes* Eve)的生日花,这一天年轻的女孩们把草药放在鞋子里,向圣阿格尼斯(St Agne)祈祷,希望她能给她们带来未来丈夫的形象。它也可能间接指向约翰·济慈(John Keats)的叙述诗《圣阿格尼斯之夜》(The Eve of St Agnes),和丁尼生(Tennyson)的《玛丽安娜》一样,也是关于向往的主题。右边前景的老鼠是丁尼生(Tennyson)的老鼠,“在发霉的墙板后面尖叫着,或者从缝隙里窥视着”。背景中的微型祭-坛,装饰着一幅小型三联画,可能指的是丁尼生(Tennyson)关于同一主题的另一首诗,《南方的玛丽安娜》(Mariana in the South),玛丽安娜绝望地向圣-母玛利亚祈祷。
米莱斯(Millais)可能有意用这幅画来补充霍尔曼·亨特(Holman Hunt,枫荣注:拉斐尔前派画家)的《克劳迪奥和伊莎贝拉》(Claudio and Isabella)(1850年,泰特美术馆收藏编号:3447),那也是《一报还一报》中的一个场景。但作为丁尼生(Tennyson)的主题,这幅画获得了一定的话题性,因为丁尼生(Tennyson)在1850年11月成为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
文本作者:弗朗西斯·福尔(Frances Fowle),2000年12月。(枫荣翻译,如有不准确请谅解)
*******************************************************
本贴无大图下载
会员名
点评内容
发表时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帮助(?)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25 www.fonron.com
粤ICP备13068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