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明 缂丝 《荷塘鸳鸯图》 保利2012秋拍 成交价345万元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8-6-5
明 缂丝 《荷塘鸳鸯图》 保利2012秋拍 成交价345万元
作品鉴赏
缂丝织造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它最早起源于汉代缂毛,历经唐、宋、元日趋发展成熟,及至明、清两代走向辉煌。缂丝,又作:刻丝、克丝或克丝。它是一种运用“通经断纬”或曰“通经回纬”技法织造而成的平纹织物。宋人庄绰在他的笔记《鸡肋编》中这样描述:“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由于缂丝织造工艺极为繁复耗时且费用昂贵,因此愈显其弥足珍贵,所以世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缂丝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历来多为皇家宝藏。此幅明代缂丝荷塘鸳鸯图轴,尺幅不小,织工精细华丽,当属皇家之制。
在这幅丝织品上,描绘了夏日荷塘情趣之景,一对雌雄鸳鸯自由徜徉于荷花莲叶之间,水面清澈,身下荡起层层水波,整器画风闲适优雅,线条简洁流畅。画面中很有一种构成之美,下满上空,一方面通过亭亭伫立的荷花、荷茎、莲蓬营造出一个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上部荷塘空间,将鸳鸯所处的空间氛围交代出来;一方面又在画面上部留出适当的空隙,以留白之法构图,使之画面疏朗有致。鸳鸯仿佛在亲昵私语,一只似乎被娇美的荷花吸引,回望而视,仿佛是有灵性有情感的,这也是此画中的难得之处,使观者顿觉草木亦有情,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皆有爱怜之心。
观其画面构图,以写实生动的绘画作品为底稿,花叶翻转、摇曳之姿,表现得惟妙惟肖,颇具宋元遗风,缂丝艺匠将鸳鸯与荷莲的造型塑造得栩栩如生,透过精湛的技术与艺术修养,掌握原粉本之精神,自然生动,逼真传神。宋代缂丝以其设色典雅、技术精巧,堪称缂丝的黄金年代。本幅画轴设色淡雅,晕染自然,线条流畅,这全因缂丝的独特技法才得以实现。为了使整幅织物的花纹自然写实,有立体感,缂丝在实际操作时,出现了许多具体的“戗”法。“戗”在缂丝里的意思是“填补”,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的配织。如深浅两色纬线相互穿插,产生晕色效果的“长短戗”;体现颜色深浅均匀变化的“木梳戗”等。另外还有为使花纹具有三维效果,多色丝线按色阶退晕缂织的“结”法,和表现海水层次的“掼缂”法等等,正是由于有了这么多具体的技法,才能使缂丝的画面如同水墨晕染一般,生动逼真,协调自然。
此幅图轴画面虽清雅单纯,但分色细腻,尤其在荷叶、叶脉、水草深浅色系的处理十分独到,以一根根丝线做画笔,细勾慢描,巧手巧思,令人惊叹。缂丝作为是我国传统丝织品的一个品种,其特点就是“通经断纬”,“经丝”指织物上呈南北向排列的丝,得名于地球的经线;“纬丝”即指织物上呈东西排列的丝线。因为缂丝先将经丝挣于织机上,将图样衬在经线下,织工透过经线看清图样花色后,用毛笔将花纹轮廓描到经线上,然后再用带各色彩丝的小梭子,依照纹样的轮廓在经丝中织出纬丝形成图案。由于是直接将纹样织在纬线中,因此缂丝的纹样与织物本身融为一体,而不是像刺绣那样形成纹样在织物表面突起。这看似简单的技术,其实易学难精。因为它不像普通的织物那样能够一梭到头,而是需要在中途多次变换不同颜色的纬丝,由织法决定了容易造成不同颜色纬丝之间的不连贯现象,俗称“通经断纬”。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其花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可想而知。
明代,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明宫廷“御用监”下设“缂丝作”,以管理缂丝的生产。但宣德朝后,随着国力的富强,禁令渐弛,织造日多,并重新摹缂名人书画,“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至明成化年,缂丝生产已再趋繁盛,作品主要产于苏州、南京和北京等地。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即名噪一时,其中缂丝《瑶池献寿图》、缂丝《沈周蟠桃仙图》等佳作终为宫廷所收藏。缂丝生产被皇室垄断,技艺的装饰意味就显得尤为浓厚了,创造出凤尾戗和双子母戗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纬线中掺合了孔雀的翎毛等珍贵材质显示皇家风范。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小型作坊之间的经济竞争,高档面料也在不段尝试新的方法,质地也越发的柔软,“明缂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此时江南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苏州齐门外陆慕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名工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就是一例。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缂织人物,前所未有,可称得上一大创举。名家吴圻缂织的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呈现了缂丝艺术的独特风格。
曾为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子京珍藏,后传入清宫;于1996年香港佳士得首场“中国宫廷御用艺术”专场上拍(Lot34)并成交。
作品资料
作者 佚名 尺寸 宽40cm;高105cm
作品分类 工艺品杂项>工艺品其它 创作年代 明
估价 RMB 3,0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3,450,000HKD 4,280,397USD 517,500EUR 379,500
专场 “有感于斯文”——宫廷逸趣与诗、书、画、印 拍卖时间 2012-12-05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2秋季拍卖会
说明 “子京父”印及乾隆藏印七方:“干清宫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乾隆鉴赏”
感谢阴山工作室提供资料
会员名
点评内容
发表时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帮助(?)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24 www.fonron.com
粤ICP备13068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