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的右上角,作者颇为独特地用极小的楷书题识:“比余尝作千岩竞秀图,颇有思致,徐默川子□得之,以佳纸求写万壑争流为配。余性雅不喜作配幅,然于默川不能终却,漫尔涂抹,所谓一解不如一解也。是岁嘉靖庚戌六月既望,徵明识,时八十有一。”知此图乃文徵明晚年应徐默川之求,为其《千岩竞秀图》所作的配幅。
图绘崇山叠壑,有涓涓细流从山头岩隙泄下,合成溪流、水塘,曲曲折折,又从山岩间分流而下,聚成池塘,继续从岩崖间争流而下,至山脚汇合成河,奔流而去。河对面坡岸,高树成林,有士人游荡其间。全图气势宏伟,曲折奔放,无论山石、树木、水流,勾线沉着凝练,皴笔不多,只在山石的折转处及石根部保留短笔的披麻皴。而满图的青绿设色,优雅古穆,却也给后人留下颇具文徵明特色的画风。
色与墨是矛盾的双方,要达到王原祁所言:“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实非易事。回顾一部中华绘画史,贯穿着一条色与墨相斥、相合的演化历程:盛唐流行重彩,至五代、北宋,水墨大兴,重彩失传。三百年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出,复古大青绿山水,但未及流传,南宋依然是水墨的天下。至元初赵孟頫倡导“以书入画”,水墨自是主角,但也画了些青绿设色,着意保留色彩底下墨色勾皴的痕迹,以添优雅之气。此后盛懋将其演变成小青绿山水,也就是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仅在局部薄薄地敷染石绿、石青,并不遮掩皴笔。其后,小青绿山水渐渐流行。
文徵明此图,满纸青绿设色,其法是先将浅赭色普染山石,然后留下石根之赭色,再将石绿、石青,而至墨青(花青和墨)色,薄薄地按序自下而上,分层积染。但文徵明匠心独运:其一,青绿中调和淡墨,清润幽雅,已不似以往大青绿之奇艳夺目;其二,石色薄敷,不掩墨骨,故仍是元初赵孟頫青绿设色方法的衍变,无愧为文徵明晚年细笔青绿山水中的精品。
此图曾为著名收藏家庞莱臣所得,成为其《虚斋名画》之一。1959年和1962年,庞家孙辈庞增和分两次将其继承的137件上自宋元、下至民国的书画绝品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万壑争流图》遂成南京博物院之珍藏。
(张德宁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