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绂(1362-1416), 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号友石生,别号九龙山人。明初画家,无锡人。幼年聪明好学,10岁已能作诗,15岁游学邑庠为弟子员。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征召进京,不久便回乡隐居。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后,因朝廷追究左相胡惟庸逆党事被累,发放到山西大同充当戌卒10余年。建文二年(1400年)回乡,隐居九龙山(即惠山),赋诗作画,教授弟子。永乐元年(1403年),王绂因善书被举荐进京,供事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王绂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曾师法吴镇、王蒙、倪瓒等画坛大家。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其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有《王舍人诗集》等。
款识:前山后山苍翠深,大树小树寒萧森。不知何处打渔者,日暮泊舟溪水阴。鳌叟。
题识:(前略)吾弟孟端学成于己而德蕴诸中,三余之暇工画,即高出人意表,虽古人不过也。黄君叔洪,吾之至友也,书无不读,而术无不精,虽医人耕稼之艺,亦用心焉。今观孟端为叔洪画此图,笔法高古,用意精深,一幅之间,而众秒咸备,岂二人道术相忘,不求工而自工耶。抑其道眼像烛,不敢相欺,致如此之精耶。鸣呼!天地之间未必无荆玉也。卞氏之不生耳,大抵有卞氏则荆玉自然出矣。二君子好古而尚志,趣请而才广,岂无识之者?苟有识之者则知吾言之不妄媚矣。洪武丙子耐轩居士王达识。
题签:元王孟端万山积翠山帧神品,乙亥冬适生题。
边跋:
一、九龙山人万山积翠图神品,甲戌春正月得于海上,为新年第一快事。长洲章保世记。
二、此为九龙山人盛年之笔,苍浑古润蓊郁幽深,舟屋人物纤入毫芒,非寝董巨何能臻此?山人遗迹存世无几,不知佩乙从何处得此奇宝,摩挲半载,益我多矣。甲戌六月武进张仕鋆题于白门浩庐。
三、(前略)丙子春三月独坐斗室,检所藏宋元名迹并读各家箸录,爰为整正,息庵有知,当不以余言为河汉也。保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