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慎初名黄盛,字公懋,亦作躬懋,曾用笔名江夏盛。康熙六十年(1721)三十五岁时起更名黄慎,雍正四年(1726)四十岁起改字恭寿,别号瘿瓢山人,简称瘿瓢、瘿瓢子。黄慎画人物多取神仙故事为题材,初学上官周,后用狂草笔法作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间作山水、花鸟,得荒率之致。亦能诗,著有《蛟湖诗抄》。
黄慎人物画中民间传说题材的比重很大,较为常见的有钟馗、南极仙翁、寿星、八仙、麻姑等。八仙题材中有八仙俱全的,有三仙组合在一起的,也有单独描绘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等人的。其中描绘二仙的亦不在少数,既有如《二仙祝寿图》汉钟离与蓝采和组合的,也有如此幅《二仙图》汉钟离与吕洞宾一起组合的。
《二仙图》原藏苏州文物商店,出版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物出版社)、著录于《扬州八怪现存画目》(江苏美术出版社)。图中绘八仙之中的钟汉离与吕洞宾二仙,吕洞宾身佩宝剑,手托葫芦,汉钟离双臂高举右手执扇,正作呼喊状,上方一只仙鹤徐徐飞来。
汉钟离,原复姓钟离,名权,后改名为觉,燕台人,字寂道,号和谷子,又号正阳子。相传诞生时,异光数丈,状若烈火。因受铁拐李点化上山学道, 最后与其兄简同日升天,度吕洞宾而去(见《东游记》神仙传说)。《宣和书谱?卷十九》:“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而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后世便称“汉钟离”为其名。钟离权绾双髻,手摇扇子,袒胸露肚,一派散仙之风。画中芭蕉扇,为钟离权所持宝物,“轻摇小扇乐陶然”,有起死回生的妙用。
吕洞宾,即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相传吕洞宾进士落第后遇汉钟离,钟离于炉上煮黄粱饭,授枕予洞宾睡,于梦中见自己中第为官,一生荣华富贵。待到醒来,黄粱饭犹未熟,方知人世间富贵贫贱不过一场梦而已。遂弃家,拜钟离权为师,入终南山修道而成仙。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小说、戏曲中反映其故事很多。画中吕洞宾头戴纯阳巾,身着道袍,腰束丝绦,足踏芒鞋,长髯垂胸,一副仙风道骨之象。
黄慎现存八仙类人物画作中,时间比较早的有作于雍正五年(1727)的《八仙》(泰州博物馆藏),同年十二月作《双仙图》横披(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以及工笔设色绢本《八仙图》中堂(北京市文物商店藏)。黄慎于雍正四年改字恭寿,别号瘿瓢山人,此幅《二仙图》落款即为“瘿瓢黄慎”。黄慎成熟时期的写意人物,突出的特点是以草书笔法入画,李玉棻《欧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说瘿瓢“书宗怀素,画仿天池”,以粗狂之笔入画,行笔速度上疾劲生辣,点画风卷落叶。许齐卓在《瘿瓢山人小传》中描绘“醉则兴发,濡发舔笔,顷刻飒飒可了数十幅”,用笔狂放而有度,给人淋漓尽致的感觉。画中人物表情夸张富有动态,衣纹笔线繁复多变。
清代“扬州画派”画家主要活动在民间,对民间传说和信仰持一种亲近态度,绘画亦有世俗化的倾向,此幅《二仙图》可为明证。正是“惯得江山趣,扁舟便是庐。浪游忘岁晚,何暇叹归与。朝盥鄱阳水,暮烹湖口鱼。举杯迟月上,光照半舱书。”(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