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象文,一号臞樵、乌目山人、耕烟散人、耕烟外史、清晖主人、清晖老人、剑门樵客、耕烟野老、耕烟老人、天放闲人、雪笠道人、海虞山樵等。江苏常熟人。一代山水大家,开创“虞山画派”,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被并称为“四王”,又与吴历、恽寿平合称“清初六家”。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一生最大成就乃“集宋元之大成,合南北为一手”,创立了所谓南宗的笔墨、北宗的丘壑的新面貌。在当时就被艺文巨擎王时敏、吴伟业等誉为“画圣”。在中国美术史上独享尊荣。
《春阴湿翠》采用平远法构图,画面质朴、秀润,飘逸、流动。作者配以小青绿设色,画中树石林立,村院若隐若现,观之此画可行、可居、可游、可望实为中国文人画典型代表。此画在清道光年间就已被当时举人有“传真画师”之称的张衡(字莘田)所收藏。1998年又经我国书画鉴定界泰斗徐邦达先生客居南京时鉴定题跋“石谷子画山水大致分三期:四十以前从二王(烟客、湘碧)变出,又多仿学古人,刻意求工,尚未形成自己面目。中年融合各家,出入南北两宗,苍秀独绝。而代人捉刀之作亦时见之,较难鉴别。然细审终非杨西亭、蔡天涯等所可企及。此图作于清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年五十又七,笔墨精当,平稳正奇,中岁佳作无疑。及 至晚,笔则仅存筋骨,更自具风标,览者又应别眼赏之矣。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七日,寓金陵客舍观题。东海徐邦达时年八十有八岁。手腕迟钝,书不成字,奈何奈何!“。后被著名鉴定家萧平先生所见,先生欣然又题。“不失秀逸之气,即有赵氏高古之气象,又具作者自我风神。真迹佳品无疑也”。可见此画不失为一件流传有序,备受推崇的国宝级作品。
藏家简介
张衡,字莘田,生于道光二年(1822),世籍海门,在当时是著名传真画师。曾经给张謇的父母画像、又画过供奉在常乐张氏家庙中的“张氏吴氏四代支像”和为张謇画“重摹朱衣神像”。张謇称他为“海门上舍生张莘田衡”和“海门张莘田君衡”。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张謇请张衡做了一件在张謇看来很是神圣的事,即“重摹朱衣神像”。张謇说自己三岁时,母亲金氏曾梦见一个“金冠、朱衣、白须之叟”对她说“知若家善祥,行 来就居”,第二天父亲从余东返家带回的友人所赠朱衣神像竟然就是母亲梦见的老叟,神像“图纸逾百年,香气染熏”,此后“敬谨收藏“,唯”岁除一展祀”。朱 衣神即文昌魁星。在张謇看来,自己后来大魁天下必然是这位“行来就居”的文昌魁星的关照了。于是,张謇在考中状元的第二年,将朱衣神像“缄囊加柙藏焉”, 而“别属海门张衡重摹以永之”。可见画师张衡的画技在张謇心目中应该有很高的位置。
据《民国海门图志》说,张衡“年八十余卒”,即是说他一直活到了20世纪初,即重摹朱衣神像后至少6年以上。在张謇为他题的乡谥匾中可知,张衡的乡谥为“端懿”。关于“端懿”,《谥法》有很多解释,其一云,“守礼执义曰端”,“尚能不争曰懿”,这恐怕正是乡谥对张衡的评价。张謇的跋文曰:“莘田先生吾乡之耆硕也。幼敦庸德,壮厉通材。鄙帖括为雕虫,付之一笑;橅写生与审象,勤且卅年。遂探北苑之精,浸入南田之室。奋仁者之勇,靖伏莽于将萌……”张謇的跋文,肯定张莘田是“吾乡之耆硕”,他不求仕进,甚至“鄙帖括为雕虫,付之一笑”。“ 帖括”指的是八股文,说张衡对八股取士,鄙夷不屑。而张謇虽然做了状元,到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却也早已动摇了对科举的信念,特别对八股取士持的是否定态度。而张衡在学画方面,却“勤且卅年”,最终“遂探北苑之精,浸入南田之室”,成为一代传真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