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康熙 行书孟浩然诗 纸本水墨 嘉德2014秋拍 成交价230万元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8-5-9
清 康熙 行书孟浩然诗 纸本水墨 嘉德2014秋拍 成交价230万元
作品鉴赏
康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帝王,酷好汉文化,万机之暇,诗、文史、算无所不学,又雅好书法,学董其昌而得其雅致。此轴书五言诗一首,用笔稳健,气度从容,得董字俊爽体貌而端严自重,较乾隆圆熟之态格韵更胜一筹。
康熙帝(1654-1722),爱新觉罗氏,名玄烨,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庙号“圣祖”,史称清圣祖或康熙帝。玄烨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顺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康熙帝书法造诣很深,一生摹写和颁赐臣下的书法作品很多。在其个人爱好的背后,康熙帝的书法活动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统治艺术。 从小喜好书法 康熙帝从小喜好书法,但真正开始练习时已是20多岁。十六年二月,随着平定三藩的战事出现转机,康熙帝对治道治术有了新的想法,在崇尚理学的同时,公开提出要“修举文教”,以文学和书法来塑造自己的“儒雅”之气,于是命翰林官将“所作诗赋词章及真行草书”不时地呈上来,以便研修。当时,詹事府的詹事沈荃以善书著称,康熙帝便经常召他至懋勤殿切磋书法,并令其写大字、小字、草书《千字文》和《百家姓》进呈,以便于摹写,还令人传谕:“朕素好翰墨,以尔善于书法,故时令书写各体,备朕摹仿玩味。”这年十月,康熙帝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经反复酝酿,最终选定张英、高士奇二人入值南书房,陪侍左右,修习书法。为方便自己不时宣召,还下令在皇城内拨给房屋居住。 作品带有明确的政治倾向 二十一年(1682年)以前,康熙帝基本处在描摹研习他人书帖贴的阶段,其后,他的书法渐趋成熟。在后来的40多年里,他书写不辍并频频颁赐亲书诗文、碑文、匾、榜、扇等给臣下或所经之地,这成为康熙帝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熙帝的书法作品,除岁时节庆和游览名胜时的应景之作外,大多数都带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意义。依靠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康熙帝与汉族士人找到了一个新的契合点和沟通情感的桥梁,他很快赢得了汉族士人的普遍认可。 康熙帝曾说自己“政事稍暇,颇好书射”。大量史料表明,他的书法活动主要是围绕着改善满汉关系开展的,而射猎活动主要是围绕着维护满蒙关系和永葆本民族尚武精神举行的。“书”与“射”是他文治武功的典型表征,而对“书”的巧妙运用恰恰体现了他高超的统治艺术。
作品资料
康熙皇帝 行书孟浩然诗
【估价】单位RMB800,000 — 1,200,000
【成交价】单位RMB2,300,000
尺寸:165×57 cm. 约8.5平尺
作者:康熙皇帝(1654-1722)
日期:2014-11-22
材质:水墨纸本
装裱:立轴
钤印:康熙宸翰、敕几清晏、渊鉴斋(参见《清代帝后玺印谱·康熙卷》二五、十八、十二页)
释文:珠弹繁华子,金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
感谢阴山工作室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