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时代总有其领袖者,或超迈绝伦,或独步天下,让芸芸众生望而敬之。艺术之道亦如此,回望二十世纪的中国绘画史,吴昌硕当之无愧为“领袖”。这种提法,应该超越吴是“海派领袖”的局限。缘何?吴昌硕继赵之谦、任伯年后开海派生气,发海派之大宗自不必细说,就拿二十世纪“四大家”来说,就足以说明问题。齐白石曾经自作诗,愿“为走狗”,“门下转轮来”,潘天寿更是在吴昌硕的长古诗《读阿寿山水障子》之后艺事有大进。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齐、潘二家为境界层上之人,如此服膺,吴若不为“领袖”,当作何解?
当然,任何人借他人评论抬高被评论者的地位,其实都是“粉饰”,为人为艺本身的水准才是艺术大家真正立于“压群伦”地位的核心价值。我们不妨拿吴昌硕的精品《粗枝大叶 拒霜魄力》来赏析,一窥这位大师的精彩瞬间—历史总是有很多巧合,2005年吴氏后裔在上海举办的纪念吴昌硕大型画展的主题就是“粗枝大叶 拒霜魄力”。
这是巧合?
丙辰1916年,民国5年,辛亥革命的炮声刚刚过去6年,吴昌硕73岁。这一年对于后世研究吴昌硕的学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的四月,吴昌硕创作了《绿梅通景屏》巨作,此画著录于各时期出版的吴昌硕画集中,也是存世缶翁作品中最大的一件。(该作详见198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吴昌硕画集》p88)。吴长邺先生曾经说:“此件巨构最能代表缶翁画风,笔意厚古,气象古拙,古今独步。”就在这一年的岁暮,吴昌硕创作了《粗枝大叶 拒霜魄力》。
眼前的这幅作品,构图大开大合,大疏大密。观看的过程犹如欣赏昆剧,乱玉铺街,馀音绕梁。画面中四五株芙蓉枝干从右侧倚石斜出,率直而上至顶繁密,只见绿叶葱茏,红芙蓉鲜艳欲滴。枝繁叶茂,花开盛世。在顶部稍作停留后,画面向左侧斜出,绿叶相伴,红芙蓉点缀着白芙蓉,相送相迎,一唱三叹,荡气回肠。按理,作品画到此应该也完毕了,也是属于神完气足了。然而,奇绝天出,只见白芙蓉下侧又出两株枝干飞速下探,于悬空中开白芙蓉一朵,缀花骨朵两三颗,风中摇曳,生无限遐想。
芙蓉者,秋天萧瑟气候之物。一般入画以枯草芦苇相伴,以表现优美、恬静为主,而以雄健、厚重表现芙蓉之拒霜魄力,吴氏当为开风气。以书入画,以印入画,以金石气入画,在此画中溶于一炉。观此作,粗杆细枝的淋漓挥写,绿叶芙蓉的奔放乔健,势如作草,飞动中又显得沉重雄健。动而有气势,动而有厚重,如写如拓,高古凝重,仅这一层面就不是一般画家能企及的。
吴昌硕曾在1902年的《梅花蒲石》中自题“写毕自视有郁勃纵横气象”,“郁勃纵横”最能概括吴昌硕的绘画,也最能恰当地评价此件《粗枝大叶 拒霜魄力》。画款中有 “拟李复堂设色”,说是“拟”,熟悉吴昌硕作品的人都知道,这无非是托词而已。实际上吴昌硕只是借鉴了李复堂的丰富性与俏丽感,作品中枝干的爽健、灵石的凝练、绿叶的淋漓、红芙蓉的古艳,都给人一种厚重、古朴、古雅的感觉。此件作品所营造的浓重饱满,古厚单纯已远超前人,比陈白阳更显磅礴,比李复堂更显沉雄苍茫。
一般认为,凡是厚重、古朴总与旧、陈连在一起。其实不然,古朴、古雅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文化气质,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化积淀下的一种审美反映。王国维就认为“古雅”美是阴柔、阳刚之外的第三种人文精神。吴昌硕的《粗枝大叶 拒霜魄力》古而艳,古而新,朴野自然,落落大方,正是对“古雅”精神的最好诠释。作品中用芙蓉拒霜所营造出的那种积极向上、饱满鲜活、单纯朴厚,是不萎靡、不枯索的,更是强烈的、鲜明的。竖幅长屏,气机畅旺,中间缭绕盘纡,得纵横气势。这种气势正与辛亥苦命后的民初国人志欲图强的精神相一致,以其振奋的罡风大气令人喜爱。
上款人“尔和”,即汤尔和,杭州人,政界人物,早年曾在杭州府中学堂就读师范,1903年留学日本,毕业于金泽医专,期间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先生一起工作。归国后任两级师范校医、北京医专校长。1922年后,历任教育总长、内务总长、财政总长,积极参与民国期间的各种运动。1922年5月,与蔡元培、李大钊、梁漱溟、陶知行、王伯秋、胡适等十六人在《努力周报》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以“好政府”为目标。吴昌硕画此画,以“拒霜魄力”为题,是有深意的。一位是画家,一位是将军,在民初的岁月里,“图强”的精神是相通的,画家所要表现的那种情感都体现在作品中了。
岁月会洗练掉诸多资讯,当今天我们赏析的时候,此画送给谁已经不是很关键的因素。但岁月会留下更多的痕迹,此画所传递的时代资讯与更深寓意却越来越显现:在民初岁月里,辛亥革命不久后那种振臂高呼,志欲图强的国人精神扑面而来。《粗枝大叶 拒霜魄力》所体现出的那种意境与气势,是根植于其时其际的时代精神与民心世势的。
观完此画,已然相信吴昌硕绘画之崛起,领袖现代,实际与整个民族文化历程相推移。也终于理解2005年的吴昌硕大展与此作名字的相合,绝非是巧合。
上款人汤尔和(1878-1940),原名调鼎,杭州人,政界人物。早年曾在杭州府中学堂就读师范,1902年协助其师在沪创办《新世界报》。留学日本,毕业于金泽医专,其间被推为拒俄义勇队临时议长,加入同盟会。又游德,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两级师范校医、北京医专校长。1922年后,历任教育总长、内务总长、财政总长。译著有《生物学精义》、《近世妇人科学》、《诊断学》等。其去世后,周作人在其悼念会上致辞,表示深切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