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愫和及其《寒山萧寺图》
晋 甫
王愫,字存素,号林屋,又号朴庐。江苏太仓人,居苏州。王时敏的曾孙,王原祁之侄。山水得元人法,“笔墨秀洁妍雅,极有丰致”,“青绿设色,绰有麓台秀韵,”线绛尤妙。与王昱、王宸、王玖合称“小四王”。“工诗词,与诸名士往来倡和”,每作画必自题诗。著有《林屋诗余》、《朴庐存稿》等。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公元1763年)作《天香染袖图》扇,现藏故宫博物院。同年画《寒山萧寺图》轴(长12.5公分、宽76. 5公分),浅绛设色,题款称“仿黄鹤山樵笔”。
黄鹤山樵,名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黄鹤山人,自称香光居士,浙江吴兴人。生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卒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享年七十八岁。他的父亲王国器是赵孟俯的女婿,长于诗词,亦能绘画。王蒙从小就受到父亲和舅父赵雍、赵奕的熏染,于山水、人物、诗文无不精妙。他的画,构图以深邃繁密见长,用笔以浑厚凝重为主。传世代表作品有:《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葛稚川移居图》、《太白山图》、《花溪渔隐图》、《夏日山居图》、《西郊草堂图》、《具区林屋图》和《秋山萧寺图》等。
王愫所作《寒山萧寺图》无论在造景构图和笔墨技巧上都具有黄鹤山樵的独特风格,而又能汲取元人其它名家的特长,融会成自家面貌。
我们先来看这幅画的构图:
远景、中景、近景,浑然一体,充满整个画幅,借鉴宋人“全景山水”,采用深远法的构局,层峦叠嶂,曲涧深谷,重山复岭,宏深峻伟,一派雄豪郁勃的景象。然而这里不是“畏途巉岩不可攀”,“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深山绝谷,它们不拒人们于山外,一条条崖路栈道,把寻胜探幽者从一座山带入另一座山,真是峰回路转又现一洞天!这幅画跟王蒙的许多名作一样,山峦峥嵘,高而不危;林树蔽天,繁茂而不迫塞。又有飞瀑激湍,小桥溪流,泉水响、松涛鸣,益觉山幽。
值得我们注的是,王蒙的山水画里,非常重视对人的表现,他经常在高山峻岭流泉峡谷当中,安排草堂屋舍,并有逸民、高士,或策杖行旅,或静坐读书。但王愫画的这帧《寒林萧寺图》却与之不同——整幅画面里竟不着一人。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石桥、水阁、步廊、屋宇,甚至敞开的厅堂、卷帘的居室,都表明了人的存在,而且去之不远,甚至有的就在你的周围。此处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不是那些久居闹市、日夜在耳边都是机器轰鸣、嘈杂喧闹的人们所能体会得到的。
如上所述,高山密林,由于道路畅通,它们就像大动脉一样,把这里的群山连贯在一起,使得他们都有了生命,都活了起来:
或登临揽胜,或进香觐见,乃至上山布施,下山化缘,游方、樵叟,应是往来不绝。穿石桥,缘溪而上,过了第一道山梁,可至中天门小憩。而后沿石栈前行再翻过一道小岭便能抵达清凉界中。此寺规模宏大,是一座至少有三级大殿叠加倚山而建、并有几个僧房跨院的建筑群。画题虽名萧寺,是指的时间(秋季),并不是荒山野岭中人迹罕见的古刹破庙。
再看王愫在这幅画中的笔墨特点:
作者既然明确指出是仿黄鹤山樵之笔,那么,我们也不妨对照一下王蒙的画法。都知道王蒙的画是“从赵文敏风韵中得来”。由于“泛滥唐宋名家,而以董源、王维为宗,故其纵逸多姿,又往往出文敏规格之外。”所以王愫学王蒙除了有“纵逸多姿”的一面,也有“秀洁妍雅”的一面。比如王蒙的笔法多用苍毛、干渴之法,“写画如同写篆书”,粗头乱服,解索、披麻、牛毛、斧劈等皴法交替使用。冈阜山峦,深遂繁密,气势宏伟。而王愫,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家传承,强调中锋用笔,连贯流畅,一气呵成,以达到更加浑圆的目的,也使得山峦岩石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再以杈丫寒树衔接,搭叠转换,层层延展,树明山暗,不假云水间隔,曲折自然,气脉顺畅。
最后我们说《寒山萧寺图》,更加灵活巧妙的继承和发展了元人浅绛山水的用色方法,把江南的山水点缀的格外秀雅怡人。为了突出楼阁寺观。和“寒山”的主题,他没有用王蒙常用的树叶点染浓重的石色的方法,只是利用色阶的微妙变化,显现和谐、统一、秀润的景色。
苍崖积空翠,怡我旷古心。
飞泉落深谷,冷冷弹玉琴。
一种超脱、淡泊的心态,尽寓于画图之中。
款识:寒山萧寺。癸未夏五月仿黄鹤山樵笔于枫江客次,林屋山人王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