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李鱓 《芭蕉竹石图》轴 纸本设色 195.8×104.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7-4-22
清 李鱓 《芭蕉竹石图》轴 纸本设色 195.8×104.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鉴赏
李鱓是清中期“扬州八怪”中的代表画家,他博学多能,诗书画皆有建树。其诗文直抒胸臆,幽默隽永;其书法破贴追碑,大气磅礴;其绘画雅俗共赏,纵横驰骋,多得天趣,对后来的“海派”、齐白石影响深远。李鱓擅画花卉虫鸟,初师蒋廷锡,画法工致;又师高其佩,进而趋向粗笔写意,并取法林良、徐渭、朱耷,落笔劲健,水气淋漓,不拘绳墨而有气势,使用重色或彩墨结合,为康乾盛世增添了无数光彩,也为后世人留下了足供借鉴的遗产。
画中的芭蕉竹石、月季杂卉皆为庭园中的景物,也是元明以来文人画家常用的创作题材。在这幅画中,芭蕉以粗笔泼墨挥洒而就,浓淡相间,水墨淋漓,极具气势,但不失规矩,准确地表现出蕉叶的俯仰向背;嫩竹用双钩白描,笔法灵活,工而不匠,与芭蕉对比愈显得秀挺多姿;柱石则粗钩轮廓,皴法老辣,染以赭石,以映衬前景的蕉竹;月季杂卉笔致细腻,设色淡雅,起到了丰富和点醒画面的作用。李鱓试图运用水墨写意与工笔设色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文人优雅闲适的意趣。李鱓的画风曾经历三次大的转变,此图是李鱓49岁时所作,属其写意画风逐渐成熟的代表作品。画中郑板桥的题诗表现出对于李鱓以画供奉内廷的羡慕之情,并认为画中的柱石是为国柱石之意。此时李鱓虽已失宠下野,但并未失去仕途之心,自言“到头不信君恩薄,犹是倾心向太阳”。而其时郑板桥中举人尚未中进士,同样怀着“为官心存君国”、“得志加泽于民”的抱负。此件作品提供了二人早期的思想状况。
自题款:“雍正甲寅冬十月。”钤“鳝印”白文印、“宗扬”朱文印各一方。右上方郑夑题:“君家焦竹浙江东,此画还添柱石功。最羡先生清贵客,宫袍南院四十红。板桥居士弟郑夑顿首为复堂先生题画。”钤“郑夑之印”、“橄榄轩”。雍正甲寅为雍正十二年(1734年)。
画家简介
李鱓(1686~1762)清画家。亦作觯,字宗扬,车复堂、懊道人、墨磨人,江苏兴化人。康熙举人,以画入宫廷为内廷供奉,后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因得罪上司被罢官,居乡里,常往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擅画花鸟、虫草、蔬果。曾在宫中从蒋廷锡学花卉,旋师高其佩,由工致而入写意,又取法徐渭、八大山人、石涛,遂自成一格。笔墨豪放,纵横驰骋,不拘绳墨,郑燮赞其画:"规矩方圆、尺度颜色、浅深离合、丝毫不乱,藏在其中,而外之挥洒脱落。" 工书法,能诗文。
感谢阴山工作室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