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交替之际,朱明遗民八大山人之“行为”最为引人注目并颇召争议的,是“逃禅”;“八大参禅”、“归宗”,以及“还俗”,其实这些都是出于他自身矛盾心理的表现。而且在参禅、归宗、还俗这样多重的压力下,焦虑异常,亦是当时士人们所常说的“不得已”。参禅并不能使内心含蕴的正气磊落、节义感慨平静下来,相反倒是愈压抑愈苦痛,直至于疯狂而后已。当天崩地解、挫折劫难之余,所要逃的已非生死,更有虚无与绝望。大概在八大山人55岁左右,他终于抑压不住自己猛然间爆发的心理危机,以及情绪危机而发了狂疾。这次疯狂症的发作,实在也是八大山人前后期创作的分水岭。而八大山人的绘画创作前后有如此明显的差别,这绝不是出于偶然。
在贫困潦倒当中,这位艺术巨人抱着对“朱明故国”的无限留恋,满怀着对外族蹂躏的无比悲愤,充盈着对艺术的全身心热爱,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那曲折离奇的许多生平环节里,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在那莫测难辨的作品里面,留给后人的是一幅幅冷峻、乖戾、飘逸、狂放、怪诞,难以揣摩的心事,那些蕴含在诗、书、画、印作品里面的深刻意义,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后人学习和探寻的动力,其艺术至今,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团。
西方现代艺术哲学和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画家在创造那种未经发掘过的艺术形式和从自然向画面转变的过程中,必须要处于一种异常的感情状态和精神状态之中。法国病理学家在调查像凡?高、德加那样的画家之后认为,艺术家患病后有断断续续的焦躁不安阶段,但有时候其不但显得康复,而且还增长他的创造才能。的确,在患有某种精神病症的艺术家那里,神志完全清醒时会寻求和发现发病前的风格,将其发展到完美的程度,但他可能更会对发病过程中形成的那些自己也意想不到的东西和偶然性的东西感兴趣,并想着如何在没有发病的时候也能将这种出人意料的创造力在清醒的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八大山人正是因疾病而获得了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使他上升到以前所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朱雨泽《重识八大——八大山人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附特制木盒,盖内外日本名鉴赏家内藤虎 (1866-1943)题跋及钤印。
款识:八大山人写。
作者 八大山人
尺寸 27.5×32.5cm
估价 HKD 300,000-400,000
成交价 RMB 954,000 HKD 900,000
专场 中国古代书画
拍卖时间 2005-11-28
拍卖公司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05秋季拍卖会
出版:《董盦藏书画谱》,日本博文堂,大,1928年,第40页。
钤印: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