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鹿图》描绘深山流泉、红叶缤纷之畔,一只贲鹿在石坡上停蹄凝望,形态生动,神情自然。山石、树木、杂草的勾点皴染,工细秀丽,浓淡疏密,彩色对比,均有法度。细而不腻、工而不滞、密而不塞,得秀润空灵之气。贲鹿有明暗变化,具较强的立体感。
华美光彩 法汇中西——贺清泰的《贲鹿图》
王舒
贺清泰(1735-1814,一说1735-1804),法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曾经留学意大利,精通天文学、数学。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来华,后进入清廷做职业画家。他不仅擅长山水、花鸟、人物,而且还熟识中国历史,精通满汉文字。与其他的宫廷画家相比,贺庆太的名望似乎并不大,但是从绘画风格和技巧上看,他的笔墨功力还是很不错的,这幅《贲鹿图》就是他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幅。
何谓“贲鹿”?在古代汉语中,“贲”与“奔”相通,都有奔走、奔跑的意思。可是眼前我们所见到的画里的这头白鹿,神态悠闲,安详自在,似乎并没有奔走或是奔跑的架势,如果解释成为“奔鹿”未免有些牵强。“贲”在古代典籍中尚有另外的一个含义,就是表示“色不纯”可这头白鹿,通体毛色纯正洁白,与“色不纯”没有任何关联。“贲”还具有的一个意思是华美,《广雅.释古一》中就有“‘贲’,美也”的解释。朱熹在注释《诗经》的《白驹篇》时,也有“贲然,光彩之貌也”的注解,如此看来,把“贲鹿”解释成为“华美光彩的鹿”比讲成“奔鹿”似乎更为贴切一些。
画面描绘了在深山峡谷中一个静谧的角落里,一头健壮的白鹿在苍崖飞瀑之间悠闲地漫步。这虽然是一件中国画风格的作品,但对于白鹿的表现无论是从造型还是技法上都显现出西洋绘画的特色。白鹿的造型生动逼真,明暗关系细腻准确,着色明快干净,充分体现出作者扎实的写实功力。背景的树木、飞泉、杂草、崖石完全取法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技巧,用笔严谨细致,笔势酣畅稳健,勾勒皴染均合法度。布局远近呼应,虚实相衬,尤其是在设色上,作者匠心独运,整幅作品的颜色虽然是以浅淡为主,但是,几株色彩鲜亮的杂树不仅使画面神采勃发,生机盎然,而且能够让观者在一望之下精神为之一振,如此亮丽的颜色更衬托出贲鹿的华美与光彩,可见西洋画家对于色彩关系的灵活运用是其绘画的一个特色。
这件作品虽然是西洋绘画相结合的产物,但在技法表现上没有一丝的牵强与人为的造作,面目清新雅致,整体感觉和谐舒适,在宫廷绘画当中应属上乘之作。
该作纸本设色,纵198.3厘米,横9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上有“乾隆五十五年九月臣贺清泰奉敕恭画”的款识。钤“恭画”印一方,画上方有“乾隆御览之宝”与“嘉庆御览之宝”等几方鉴赏印,《石渠宝笈》对该作有所记述。
(《中国书画报》200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