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金农《茅舍缫车图》匡时2009秋拍成交价459.2万元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7-2-8
清 金农《茅舍缫车图》匡时2009秋拍成交价459.2万元
作品鉴赏
缫车是缫丝所用的器具。《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缫丝的过程:“凡茧滚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自见。提绪入手,引入竹针眼,先绕星丁头(以竹棍做成,如香筒样),然后由送丝竿勾挂,以登大关车。断绝之时,寻绪丢上,不必绕接。其丝排匀不堆积者,全在送丝竿与磨木之上。”北宋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金农的绘画没有明确的师承,但他对绘画史相当熟悉,且精于赏鉴,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一点从他的多篇题画记当中均可见出。他在《冬心画竹题记》的序中有“冬心先生年逾六十始学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的话,这话与其说是自谦,毋宁说是自诩。他画竹自称师张萱、师李煜,画马自称师韦偃、师曹、韩,画佛自比顾、陆、尉迟乙僧。其实但凡对绘画史多少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题语不过是一时兴到的借题发挥。他画人物善用颤笔描,这一点倒与南宋院体画家马和之很相像。他在《秋林共话图》中就曾声称这幅作品是追写马和之的同名作品。但这幅作品在画面整体气息上与马和之作品显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倒不是因为金农特别善于学习吸收,而是因为他的造型感觉天生如此。他的绘画不是从接受一种先在的造型方式开始的。在造型观念上,我们可以说他是“师心自用”,也可以说他是“偏师独出”。而严格说来,他在人物比例结构方面的屡屡“失控”实在是源于其造型能力的“欠缺”。同时代的画家秦祖永说他“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这是因为他根本就未曾沾染过秦祖永所指称的那些“习气”。退一步讲,凭他的造型感觉,即使与那些大家作品朝夕晤对,他大概也很难沾染上这些“习气”。文人画有“行家”“利家”之分。按照这种标准,他的画就称得上是地道的“利家画”。齐白石说他“删尽一时流俗气,不能能事是金农”。此“不能能事”犹谓以“不能”为“能事”。这一评价生动地阐释了金农赖以成功的诀窍,而掌握这种诀窍的画家则非大智慧者必不能有。
他的小品人物画多以册页的形式出现。在他的杂画册中有很多这一类型的人物画。他笔下的主人公多是高人胜士、缙绅士夫,主题多围绕着他们的日常活动展开。和大多数文人画家一样,他的作品从来不会触及重大的社会生活题材。他笔下的人物大多徜徉于竹下、溪岸、蕉荫、林中、桥畔,显出一副优游闲适的神态。他画中的配景极少程式化,而多源于他的实际观察,甚至就是他自身经验的记录。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以一种质朴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人读来倍觉亲切。即使是那些想象为之的鬼趣图,也都充斥着现世人间的情味,而较少阴森恐怖的气氛。他画自画像纯粹是为了自娱自乐。从他的自画像题记我们不难得知,他的自画像作品均属一时兴到的偶然之作。它们或被遥寄胜友,或被付诸门人,或一时竟无所寄而留俟知音。作者金农的自得之意在其题记中已经表露无遗。他最为人熟知的那张自画像画于他73岁时,是赠给自己的同乡好友丁敬的,题记中自称“衣纹面相”系从陆探微“一笔画”中获得的灵感。此画全幅以白描写就,唯长衫下所露一履用硃砂涂之;线描既柔且韧,勾勒细劲,几近于工笔;虽无淋漓襟袖之态,然笔法松动灵活,显得逸气十足。这是金农惯用的一种描法。他的“逸笔”并不像很多同时代画家那样,通过夸大笔墨运动的做法来展示。他醉心于一种内敛的表现主义。为此,他显然是刻意避开了时人惯用的生纸,而代之以缺少墨色变化的熟性或是偏熟性的绘画载体。这也是他和当时画家的一个明显区别。(轩敏华《金农人物画的“原生态”》)
款识:茅舍缫车。杭郡金农图画。
作品资料
作者 金农
尺寸 117×57cm
估价 RMB 1,400,000-1,600,000
成交价 RMB 4,592,000
专场 清代“扬州画派”作品专场
拍卖时间 2009-12-15
拍卖公司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0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出版:
《翰海五周年纪念册》
《金农书画编年图目》下集P16、P189,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钤印:金氏寿门书画
鉴藏印:汉卿过目张之升所藏张氏之升审定真迹印信咀花斋晴雪堂
备注:张学良曾藏
标清图(另存看全图)
感谢阴山工作室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