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风流四百年—石涛及其《墨竹图》
隋 元
明末农民起义的胜利,帮助满清贵族实现了蓄谋已久的进关野心。入主中原以后,对广大汉族人民进行了血腥的镇压,一些遗民的遭遇就更加惨痛,他们无力反抗,有的只好削发为僧,以逃避劫难。著名的画坛“四僧”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他们那里,苍茫大地只留下“水宿借凫车”的一点干净的土地了。他们心中的恨无法宣泄,只能寄诸毫端:画孤傲之梅、画守节之竹、画白眼向人世的鱼和鸟。
“四僧”里,有个石涛,与众不同:他出生较晚,出家时年龄较小,对清廷的仇恨不大,他绘画的创作思想较为活跃,艺术风格和面貌也比较多。
他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比渐江小三十二岁,比石溪小三十岁,比八大山人小十六岁。在他两岁的时候,明朝覆灭,清军入关,因此,他对于国破家亡给他带来的痛苦,体会得没有他们那么深。另外,他出家的原因也和上述三僧不同,他本来是明王族的后裔,名叫朱若极,因他父亲“靖江王”朱亨嘉在南京失守以后,自称“监国”抗诏而被当时的公认监国唐王处死。他被宫中仆臣负出,逃到武昌,剃发为僧,那时他才十岁。等他到了成年之后,清朝统治大局已定。所以,他也想通过交接权贵,讨好政府,从而得到重用。他曾在一六八四年和一六八九年两次在扬州跪迎康熙,献诗献画,不耻称臣。然而,他的这番用心却遭到当道者的冷遇:一个画画的和尚,还又是朱明皇族的后裔,这种人能被重用吗?!当时,就连王翚他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的工作都不准他参加,这使他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不得不带着世人的对他的耻笑,回到庙里画画去了。
从此以后,他便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独有愁根在,非春也自生”,集中精力,深究画理,大胆突破前人的束缚,创作出了大量的山水、人物、花卉、蔬果等风格独特的优秀作品。
石涛的艺术观念比较激进,极力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复古主义,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并要从“常法”中解脱出来,达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境界。所以他画的画无论大幅巨制或册页小品,都能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虚实疏密,干湿浓淡,随意挥洒,妙趣横生。正象人们评论的那样:“清湘老人画,笔情纵恣,脱尽恒蹊,有时极平常之景,经老人画出,便觉得古厚绝伦。”
“昔人谓其每成一画,与古人相合,推其功力之深,吾则谓其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寄于诗书画,故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于笔墨中寓之。”
石涛的传世作品很多,梅与竹占有相当比重。尤其他的竹子,既不同于前辈的文同、柯九思,又迥异于同时代的归庄与诸昇等人。他用作字法布置,或从行草,或从篆隶,疏密各有其体,笔墨酣畅淋漓,生意盎然。尤其“写竹犹如对客谈”,自抒胸臆,从而表现其心灵、怀抱、学养与情趣。
《墨竹图》是石涛为友人所画的一幅“新篁”,署名“小乘客”,边上有徐邦达先生在二零零一年的题识。画中一株老竿,从右至左向斜上方生出,干直叶茂,以浓淡相间的笔墨分出前后层次,更显得蓊郁苍翠。下面一枝新篁破土而出,生机勃勃,正如他在大涤堂中画竹题诗所说:未许轻栽种,凌云拔地根。试看雷震后,破壁长儿孙。”寓意是很深远的。
历经数百年,至今保存完好,能教我们感受一下济山僧的那种潇洒出尘的风度,确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款识:新篁脱粉。为惟老道翁写意。小乘客。
徐邦达跋:清湘老人石涛此图笔致劲逸,墨花灿烂,是其合作也。墨君自宋元诸家,下系明文徵为极。石涛钵军突起,稍前后以画竹石者,如戴明说、归昌世父子、诸昕等人,皆失之颇远。友人携示中轴,客窗净几,率题数语归求正之。辛巳秋八月徐邦达题。
作者 石涛
尺寸 90×44cm
估价 RMB 1,8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1,980,000
专场 中国古代书画
拍卖时间 2006-04-23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06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原济(白文)、石涛(朱文)
钤印:徐邦达印(白文)、孚尹(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