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爱竹图》赏析
王瑞霖
在清代著名的四僧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石涛了。他不仅在绘画上才能过人,山水、花鸟、人物全能,都取得极高的成就,并且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着卓越的建树。着有《苦瓜和尚画语录》留存于世。
石涛(1642-约1718)原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后裔,朱亨嘉之子。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号石涛,别号清湘老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等。石涛在四僧中年岁最小,出家时年岁也最小。他是因为父亲自称“监国”而遭到唐王的逮捕而被处死,为了躲避灭族之灾,幼年的石涛被内官携带逃出,旋即落发为僧。家庭变故的惨痛经历,给幼年的石涛留下心灵上的创伤。出家后他专心研习书画,对国事漠不关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绘画上的进步,他心灵深处追求名利之心也开始膨胀。康熙两次南巡时,石涛曾去南京、扬州接驾,并献诗、献画,刻“臣僧元济印”,此后他又到过北京,广交达官显贵,为他们绘制了不少精心之作,以期取得清廷的信任,干出一番事业,但最终也没有达到目的。这对他精神打击很大,最后在羞愧中决心放弃仕进之路,回到南京寺庙中潜心绘事了。
《爱竹图》纸本,设色,纵 101 CM,横 45 CM,图的右上方作者自题“爱竹图、庚辰大条子原济”款。钤“靖江后人”(白)印。图的左上方作者自题诗一首“种竹茅斋头,春深护新笋。晨昏对此君,寒绿映衾枕。我思王子猷,高意有谁领。清湘陈人济”。表明作者创作此幅画的缘由,起到点题的作用。钤有“大涤子”(朱)、“搜尽奇峰打草搞”(白)二方印。中国的文人画家都喜爱画竹、咏竹,这主要是借竹子来比喻人品的“孤傲高洁”,寄托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石涛平生也爱竹,创作过许多有关竹子题材的诗歌和绘画。从石涛的题跋可知此幅画画于1700年,是石涛58岁时的作品,此时的石涛对清廷已完全失望,决心放弃一切进仕之路,潜心于绘事了。此幅《爱竹图》正是通过诗、书、画相结合的多种艺术语言,鲜明而感人地表明了石涛逃避厌世的情绪,但又不失君子之德的志向。
《爱竹图》在艺术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代表了石涛山水画成熟期的艺术特色。石涛山水画风格样式较为多样,但总体是水墨变幻,清刚放纵,情调新奇。正如郑板桥所言“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比之八大殆有过之而不及。”而石涛最有特点的是奔放一格,笔墨飞动灵活,水墨渗化淋淳,气势不凡,在繁复蓊郁中透露出石涛的才华和智慧。而《爱竹图》正是体现了石涛山水画这种风格的一幅不可多得的代表作品。
此图并钤有“石门册人秘玩”、“宾谷审定”、“诗斋鉴定”、“吴氏筠清馆所藏书画”、“得耕老人王戊舟藏”多方鉴藏印。所以说《爱竹图》不论从那方面讲都是研究石涛创作思想和笔墨风格的一幅极为重要的作品。
款识:种竹茅斋头 春深护新笋 晨昏对此君 寒绿映衾枕 我思王子猷 高意有谁领 清湘陈人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