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象征主义画家 阿诺德·伯克林 Arnold Böcklin 名作(代表作)《宫廷歌唱家卡尔·瓦伦雷特》
来源:枫荣美术网 发布时间:2025-3-24
摘要:Der Kammersänger Karl Wallenreiter,阿诺德·伯克林 Arnold Böcklin(1827 - 1901),瑞士象征主义(symbolist)画家,大学教授,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

阿诺德·伯克林 Arnold Böcklin(1827 - 1901),瑞士象征主义(symbolist)画家,大学教授,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
伯克林(Böcklin)出生于巴塞尔(Basel),早期他在杜塞尔多夫学院(Düsseldorf Academy)学习,师从席尔默(Schirmer),他的老师意识到了他的出众才华,送他到安特卫普(Antwerp)和布鲁塞尔(Brussels),在那里他复制了佛兰德和荷兰大师的作品。随后,伯克林(Böcklin)前往巴黎,在卢浮宫工作,并绘制了几幅风景画。
1853年,他在罗马(Rome)与安吉拉·罗莎·洛伦扎·帕斯库奇(Angela Rosa Lorenza Pascucci )结婚。1856年,他回到慕尼黑(Munich),在那里呆了四年。
1859年,他被任命为魏玛学院(Weimar Academy)的教授。他任职两年,之后回到了罗马。1886年至1892年,他定居在苏黎世(Zürich)。1892年后,伯克林(Böcklin)住在佛罗伦萨(Florence)附近的圣多梅尼科(San Domenico)直到去世。
受浪漫主义(Romanticism)的影响,伯克林(Böcklin)的绘画是象征主义(symbolist)的,神话题材往往与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s)的作品重叠。他的作品描绘了神话般的、梦幻般的人物,以及古典建筑结构,创造了一个奇怪的、幻想的世界。
阿诺德·伯克林(Arnold Böcklin)的主要作品包括:
《城堡废墟景观》(Landschaft mit Burgruine,现存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Alte Nationalgalerie));
《艺术家和他的妻子》(Der Künstler und seine Frau,现存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Alte Nationalgalerie));
《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fiddling Death,现存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
《蜜月旅行》(Hochzeitsreise,现存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
《坎帕尼亚景观》(Campagna-Landschaft,现存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
《宫廷歌唱家卡尔·瓦伦雷特》(Der Kammersänger Karl Wallenreiter,现存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
《戴红色发网的安吉拉·伯克林》(Angela Böcklin mit rotem Haarnetz,现存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
《初春的田野(未完成)》(Ackerfluren im Vorfrühling (unvollendet),现存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
《有桥的落基山脉》(Felsiges Bergland mit Brücke),现存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
《死-亡之岛》(Die Toteninsel(英语:Isle of the Dead)),多个版本,现存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莱比锡美术馆(Museum der bildenden Künste)、巴塞尔美术馆(Kunstmuseum Basel)等);
《赫拉克勒斯圣殿》(The Sanctuary of Hercules,现存美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
《狭窄峡谷中的春天》(Spring in a Narrow Gorge,现存盖蒂艺术中心(The Getty));
《在海中》(In the Sea,现存芝加哥艺术学院(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海中升起的维纳斯(维纳斯的诞生)》(Venus Anadyomene,现存美国 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Saint Louis Art Museum));
《仙女与萨梯》(Nymph and Satyr,现存美国 费城艺术博物馆(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海边别墅 I》(Villa am Meer I,现存慕尼黑 新绘画陈列馆(Neue Pinakothek));
《海边别墅 II》(Villa am Meer II,现存慕尼黑 新绘画陈列馆(Neue Pinakothek));
《春天的意大利别墅》(Italienische Villa im Frühling,现存慕尼黑 新绘画陈列馆);
《牧羊人的叹息(金盏花)》(The complaint of the shepherd(德语:Die Klage des Hirten (Amaryllis)),现存慕尼黑 新绘画陈列馆);
《前往以马忤斯》(Der Gang nach Emmaus,现存慕尼黑 新绘画陈列馆);
《牧羊女》(Eine Hirtin,现存慕尼黑 新绘画陈列馆);
《理想的春季景观》(Ideale Frühlingslandschaft,现存慕尼黑 新绘画陈列馆(Neue Pinakothek));
《夏日》(Der Sommertag,现存德国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潘与西里克斯》(Pan und Syrinx,现存德国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战-争》(Der Krieg,现存德国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
《海边别墅》(Villa by the Sea,现存施泰德艺术馆(Städel Museum));
《女演员范妮·贾那斯切克的肖像》(Portrait of the Actress Fanny Janauschek,现存施泰德艺术馆(Städel Museum));
《蜜月》(The Honeymoon,现存施泰德艺术馆(Städel Museum));
《祭-祀-节》(Opferfest,现存德国国家博物馆(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
《瘟-疫》(Plague,现存巴塞尔美术馆(Kunstmuseum Basel));
《花神弗洛拉,正在开花》(Flora, Blumen streuend,现存德国弗柯望博物馆(Museum Folkwang));
《海边别墅》(Villa am Meer,现存德国 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Staatsgalerie Stuttgart));
《罗马坎帕尼亚的景观》(Landschaft in der römischen Campagna,现存德国 卡尔斯鲁厄国家艺术馆(Staatliche Kunsthalle Karlsruhe);等。(枫荣翻译编辑)
注:基础资料来源于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Alte Nationalgalerie)馆藏共享资料。
致谢画家!感谢博物馆共享资料
注:图片仅用于学习和欣赏,禁止商业用途。
转载请注明翻译编辑整理作者:枫荣美术网 www.fonron.com
大图下载地址:见帖尾
*****************************************************
画家:Arnold Böcklin(1827 - 1901)
标题:Der Kammersänger Karl Wallenreiter(宫廷歌唱家卡尔·瓦伦雷特)
创作时间:um 1861
画幅尺寸:77 x 63 cm
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资料:
1861 年至 1863 年,歌唱家卡尔·瓦伦雷特(Karl Wallenreiter)在魏玛剧院(Weimarer Theater)工作。伯克林(Böcklin)则在 1860 年被任命为魏玛艺术学院(Kunstschule Weimar)院士。然而,但这位画家终究未能在魏玛找到归属感,他受到了当地的乡土气息和宫廷礼仪的影响,并怀念意大利令人心动的风景和文化。在这种受限制的情况下,魏玛剧院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伯克林(Böcklin)的避风港。他不仅为他的朋友瓦伦雷特(Wallenreiter)作画,还为女演员范妮·贾那斯切克(Fanny Janauschek)作画(现藏 法兰克福 施泰德艺术馆(Städel Museum),枫荣注:本站有翻译解读)。
这两幅画最后都归瓦伦雷特(Wallenreiter)所有,他一直是伯克林(Böcklin)艺术的崇拜者,1867 年 12 月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就是证明。信中谈到了当时在斯图加特(Stuttgart)展出的一幅画作:“在每一笔中,我都看到了您饱满健康的天性,更不用说其中的氛围以及对人性的卓越诠释了。”(引自:《伯克林回忆录》,柏林,1910 年版,第 171 页)。
卡尔·瓦伦雷特(Karl Wallenreiter)的肖像无疑是传统而非宏伟的,但它却是 “绘画之美”。与在魏玛(Weimarer)的几幅画作一样,它见证了 16 世纪威尼斯绘画(venezianischen Malerei)的影响。伯克林(Böcklin)在魏玛之行中可能还参观了德累斯顿美术馆(Dresdner Galerie)。瓦伦雷特(Wallenreiter)的肖像让人联想到提香(Tizians)在德累斯顿的一幅画作,即 1561 年创作的《颜料商人阿尔维斯·达拉·斯卡拉的肖像》(现藏 德累斯顿 历代大师画廊(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在这两幅画中,被画者都站在一根柱子前,这根柱子使构图更加稳固,同时还能让人看到广阔的乡村景色。从魏玛时代起,柱子就一直是伯克林(Böcklin)的创作曲目之一。我们可以在 1873 年的一幅自画像(现藏汉堡艺术馆)中看到它和月桂树枝。伯克林(Böcklin)在稍后创作的油画《萨福》(Sappho,现藏 巴塞尔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asel))中再次使用了带有附加信息的卷纸主题 ---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低音谱号和 “Adagio”(柔板,音乐术语)一词的开头。
文本作者:安杰利卡·韦森伯格(Angelika Wesenberg)(枫荣翻译编辑, 如有不准确请谅解)
*****************************************************
下图:作品细节
大图下载(博物馆允许大图下载,根据使用协议,图片仅可用于学习研究和欣赏,在文献中引用必须说明出处(柏林 老国家艺术画廊(Alte Nationalgalerie)),不可用于商业领域):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Arnold Böcklin11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2Z_Hm32W14ZmS7UeQFmWg
提取码: kbxi